四部校史剧主创相聚“云端”,共话鲜活故事背后的无声力量
2020-06-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每一所大学的校史都流淌着学校传承的精神。为挖掘校本资源滋养师生,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共同以“高校校史剧:文化基因与育人力量”为题进行研讨,共话校史育人。下一步,在“四史”教育中,校史剧也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

讲好校史故事,让年轻人理解历史、理解当下。此次,在“云”端,浙江大学的《求是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上海大学的《红色学府》、华东师范大学的《伯群校长》等四部校史剧主创师生团队,围绕校本资源和育人传统展开交流研讨,以“历史的再现”“感性的示范”“前行的动力”为主线,共同回忆了校史剧中鲜活故事背后的无声力量。

话剧《钱学森》讲述了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传奇一生,歌颂了钱学森把对国家、对党的深厚感情与繁荣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情怀。《伯群校长》以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大夏大学第二任校长王伯群的生平展开,充分展示了其教育理念、精神气节和家国情怀。

上海大学作为五卅运动的策源地,是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场所之一。《红色学府》一剧以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工人运动——五卅运动为切入点,描绘了上海大学师生不畏强权,英勇斗争的壮阔画卷。浙江大学的《求是魂》讲述的则是浙江大学老校长、中国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的一生历程,反映了竺可桢追求真理、培养英才、守护文明、爱国奉献的光辉一生。

学好“四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校史又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者汤涛、校园剧研究者杨海燕及思政理论研究者董盈盈深有感触地说,在校史剧中,编导、演员和观众皆为师生,所演、所看和所感皆为教育,从真实历史中提炼出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都将成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生动教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接续奋斗的精神能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