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汉服造型师:汉服逐渐“出圈”,传统文化潜力无限
【编者按】
曾经,拥有“铁饭碗”最令人向往。如今,“奇趣新生活”似乎越发有魅力。
上海“五五购物节”和“2020上海互联网青春生活节”掀起消费风潮,新兴玩乐消费的逆势增长呈现灵活多元的新业态,也让新职业崭露头角。
汉服造型师、直播选品官、STEM创客指导师……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走进一群选择新职业的新青年,聊“新就业形态”,听同龄人的择业观,也许青年从中能觅得就业新思路、新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曾借轩窗明月光,对镜描眉画红妆。穿上“红昭愿”的小樱静坐梳妆镜前,蔡倩筠手持百鸟朝凤彩妆盘,为其绘上正红色眼影。手边发簪、步摇,身后悬挂宋制百迭裙、明制马面裙。
这是一世长安汉服体验摄影馆的化妆间,蔡倩筠是这里的“蔡掌柜”。留学研读金融,回上海后却选择自己开工作室当汉服造型师,只因这名90后是汉服死忠粉。和她一起工作的同袍不少,这些青年勇敢迈出第一步,尝试新职业。
看现场 选衣、梳妆,“蔡掌柜”上线
“宋制的有褙子、宋裤、百迭裙;明制的有马面裙、方领补服、交领琵琶袖袄裙、立领长衫、比甲等。男款则有蟒袍、飞鱼服、圆领道袍、曲裾……”
在一世长安汉服体验摄影馆的化妆间内,蔡倩筠介绍起自家汉服滔滔不绝。馆内有100多套汉服,齐胸、齐腰、交领、立领等,多数专门购置,也有蔡倩筠的私家珍藏。
一世长安汉服体验摄影馆位于上海火车站附近一幢写字楼内,占地100多平米,实景棚的面积超过一半。桃花树下抚琴,书桌前阅览竹卷,闺房内对镜梳妆,拉开木质小抽屉,还能掏出一面小铜镜……有限的空间内,蔡倩筠尽量设计更多实景便于拍摄。
00后小樱入坑汉服三年有余,因为痴迷《牵丝戏》《赤伶》等国风音乐,也为其中的戏腔着迷,她开始了解背后的文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逐渐在汉服坑里“躺平了”。
看了一系列汉服后,蔡倩筠为喜欢齐腰襦裙的小樱选了“红昭愿”。当小樱坐到梳妆台前,“蔡掌柜”开始为她做妆造。
小樱长发齐腰,蔡倩筠在她头顶两侧垫了两个小发包,将长发盘在发包上,编了麻花辫,又在正中垫上麻花包,后脑勺盘发后,套上一个隐形发网,插上蝶贝发冠、发簪、小步摇。只半小时,搭配汉服最难的头发造型已搞定。
描蛾眉,画眼影,涂胭脂,蔡倩筠快速地在众多化妆品中找出最适合小樱这套妆造的色号。
从挑选汉服到妆造结束一共用了1个多小时,一位明眸皓齿充满古典美的江南女子缓缓走来,小樱对着镜子转了一圈,笑意盈盈。
新现状 汉服逐渐“出圈”,只想做汉服妆造
“一世长安”4月份全新开馆,是一家诞生于疫情期间的新店。蔡倩筠是两名合伙人之一,另外也有全职或兼职的化妆师、摄影师。他们跟着“蔡掌柜”一起工作,多数是喜欢汉服的同袍。
创业前,蔡倩筠对市场上古装摄影做过一番调研,层出不穷的古装写真中大多会涉及火爆的清宫装,这可能和《延禧攻略》《甄嬛传》《如懿传》等清宫剧热播有关。
但目前市场上没有一家影楼、摄影工作室是专门做汉服摄影,这让她发现了这份职业背后的契机。
而且她觉得,近几年汉服已经逐渐“出圈”。七八年前,当她因为喜欢李白的诗、喜欢中华文化和二次元动漫而跌进“汉服坑”时,那还是一个很小众的爱好。
高中时,蔡倩筠曾穿着曲裾出门,从头到尾接受着别人惊讶的目光。而比她更早走进“汉服圈”的,可能多数都是历史、考古专业的学生。
随着汉服现代改良款日趋精美,蔡倩筠穿着汉服上街,能遇到越来越多穿着不同汉服形制的同袍。在她的体验馆里就有汉服界的“网红款”——龙母,由上杉、齐胸襦裙、披帛等组成。由于拼接时尚,刺绣精美,两年前面世后,作为汉服的先锋款,已有了“出圈”的态势。
甚至前段时间,一家比较有名的汉服店开售宋制新款,一下售出60多万套。“这两年汉服市场越来越大,呈现井喷式增长。很多新商家都转型涉及汉服制作,有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这让她下定决心,她的摄影体验馆里只做汉服妆造,只拍汉服写真。
有困惑 希望做到细致,平衡产能和需求端
“两手拿扇子,扇面稍微展开摆在胸前,做一个娇俏的姿势,就会很美丽。”
“我们展开这一竹卷,一手扶着竹卷,垂眸45度,看着前方。”
在了解小樱想要拍摄的内容后,蔡倩筠还在现场配合摄影师做起了动作指导。
一对一的服务,是他们想给予客户的。蔡倩筠说,只要有客户到店,就有专人对接,如果是“汉服小白”,他们会对汉服做完整的介绍,并根据对方的气质和喜欢的形制推荐衣服。“比如齐胸襦裙适合苗条的女生,明制的服饰适合比较丰满的小姐姐,如果刚拍第一套汉服写真,我们也会推荐大红色,能穿出感觉。”
相比一些“头部”古装写真商家会花大量的资金在渠道和营销上,把场地装修得很豪华,却购置几十元一套的衣服。他们想做“小而美”的事,提高衣服和布景质量。
开馆后,目前主要靠汉服圈的忠粉前来体验,以及口口相传的口碑引来新客户。成本支出、营收压力、战略压力,对于学金融出身的蔡倩筠来说,都觉得不是最难的。她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平衡产能和需求端。“有人建议我们可以租更大的空间,但如果拓宽了业务,而服务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的话,就会出现失衡状况,目前我们想稳步前进。”
═ ═ 对话 ═ ═
择业前更关注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记者:入坑汉服圈七八年,有几套珍藏?喜欢穿哪种汉服?
蔡倩筠:我目前大概有三四十套汉服,配饰也有50多件。记得第一套汉服是曲裾,设计十分符合历史,很复古,目前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现在的汉服都是改良版。我个人很喜欢穿宋制的,一般穿百迭裙、宋裤、褙子,十分方便。
记者:因为兴趣进入汉服圈,这个兴趣对你有何影响?
蔡倩筠:最大感受是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比如我很喜欢李白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种飘逸灵动感。有时候我穿上汉服,与同袍相见也会吟诗,特别有感觉。
留学的六七年间,很难接触到中国文化,我带了襦裙去,有时会穿着出街或是去上课,当有人来询问就大方地介绍中国文化,这时候会很自豪,也有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
记者:你有过留学经历,为何又选择回上海发展?
蔡倩筠:从多伦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我从事过VC,也在私人银行工作过,适应过快速的生活节奏。作为一名金融业的白领,收入是很可观,但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也会反噬很多收入。
想要回上海是因为发现祖国的发展越来越好,本来也考虑过回来从事与金融相关的工作,毕竟上海是座金融城市。但看到祖国不断创新和进步,我想到自己的兴趣,对汉服的热爱,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做演绎,让更多人喜欢汉服文化。
记者:你有怎样的择业观?
蔡倩筠:我们这一代的择业观可能与以前不同。上一代人可能求一个铁饭碗过安稳生活,但我择业前更想看到一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记者:对于今年应届生找工作,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蔡倩筠:我喜欢作家冯唐说过的一句话: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先不要因为突发的疫情而着急,世界在不断变化,有挑战也有机会,要习惯变化的社会;不要害怕未知的前路,可以不局限于专业,多尝试,多维度考虑;不要脸是指懂得克服阻力,比如来自父母、社会的压力,这时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追寻自己的内心诉求,这样才会有所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