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STEM创客指导师:我们希望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什么是计算机算法?学习编程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这是杨克思成立码趣学院,成为一名STEM创客指导师后,常给家长普及的问题。好在人工智能成了近几年的热词,越来越多的人对编程教育这个新行业有了认识。
STEM创客指导师们想告诉更多家长,学编程不意味着孩子将来都成为IT工程师,而是培养计算机思维和编程基础,让他们全面走进人工智能时代。
▼ 导师很努力 ▼
为上好编程课备课到凌晨4点
干净整洁,没有摆放一个机器人,这是走进上海科技馆附近的码趣学院旗舰店的第一感受。白色小楼内,这家专注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学院分为两层,一层大厅是接待处,也可以试听课程,靠墙整面书架上放着《深度学习》《趣学Scratch》《Python核心编程》等书籍。
二层教学区域分为两间大教室以及七间小教室,大教室可容纳6-7名孩子一起上课,小教室则进行一对三或者一对一教学。
在码趣学院,编程课程分为编程基础课、竞赛通道课和专项课程开发三大类。以阶梯式前进,循序渐进提高孩子的编程能力,寒暑假有夏令营、冬令营。
90后杨克思是学院的创始人,作为STEM创客指导师也带班竞赛通道课。为了周末下午一堂线上竞赛通道课,他备课到凌晨4点。
“有如下一个双人游戏:N(2<=N<=100)个正整数的序列放在一个游戏平台上,游戏由玩家1开始,两人轮流从序列的任意一端取一个数……”在分析一道动态规划题时,需要编一个执行最优策略的程序。
屏幕上放出题目,杨克思便在教室的白板上写解题思路,屏幕那头,四五名初三年级学生同时在线听讲,找不到头绪时也会“小窗”杨克思。
这群孩子他带了一年,对计算机科学培养出了浓厚兴趣。其中一位孩子上课前一天,从下午3点就埋头编程中,一直做到晚上10点,调试程序的过程十分漫长,他不时在微信上请教杨克思,这一切都出自孩子的“自愿”。
杨克思有专业功底,毕业于美国莱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2016年创立码趣学院后,对国内少儿编程发展十分熟悉。
但说起当时选择这一专业,他坦言是“现实需要”。相比不少美国同学在中学阶段就学过计算机,他是一名“小白”。每次做作业,别人半小时就能完成,他需要周六一早8点开工,连续奋战10小时写程序。
过程虽然艰辛,但他心底有个声音在呐喊:为什么没早点学这门学科,这门学科真的太棒了!有机会一定要让更多孩子从小开始接触。
▼ 学生会转变 ▼
从沉迷游戏到独立开发AI教育工具
毕业后,杨克思不少同学进大公司,当程序员,研究大数据,他却是为数不多选择成为“杨老师”的人。
他也明白,当老师的收入没法和程序员比,但看到学生在进步,那种成就感让他满足。
Leo是杨克思第一个学生,刚跟他学习时只有初三,如今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大二学生。这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孩子,平时非常关注科技创新。
但那时,STEM教育、编程、人工智能,这些词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实在太陌生。Leo的母亲担心读书偏文的儿子,学了编程后会不愿与人交流,只待在库房里捣腾计算机和各种机器。
“STEM教育会是未来的大趋势,会成为核心素养教育的一环。”杨克思拍着胸脯跟家长担保。
就这样,Leo成了杨克思的弟子,他教计算机算法,让他使用Arduino创作手势识别小发明,引导着他在高中阶段发表了两篇SCI计算机科学论文,与此同时,世界顶级大学向Leo抛来了橄榄枝。
正因为这次尝试,让杨克思决心将这一教育作为独立的事业。
天资聪颖的小吴,对游戏极其热衷,中考结束后每天宅家打游戏,父亲将他送到杨克思这学起了编程竞赛通道课,编程仿佛将他带入了新世界。高一小吴开始自学起大学数学和物理,充实的课程让他没时间打游戏,成绩也一路冲到了年级第一。“这是个超级理工男,目前还在独立开发一款AI教育工具,他会看最新发表的论文,了解最新的技术,相比一年前只沉迷打游戏,现在他完全是另一个人了。”
▼ 行业需引导 ▼
编程到底学什么?认知度需提升
STEM代表的是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出现这个词,是因为世界的需求。
2010年前后,这一领域随着互联网服务以及大量科技的高速商业化进程,更是被推上了人才、教育话题的核心。
但在教育方面,到底指什么?杨克思说,很多家长都不太明白少儿编程是什么,觉得要么是操作机器人,要么花几天时间能制作出一款小游戏、小程序,要么就是初三学微积分,高一能用高等数学来解大学物理题,觉得这就是STEM教育。
但杨克思却指出了其中关键词——创造。“我们之前的经历是,比如现实中看到有一个杯子,我们把这个杯子变成图片、模型,然后放到网上去。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先在网上虚拟世界拥有了物品或概念,再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输出,变成现实社会的物品。会编程,懂计算机科学,才有能力将虚拟转换成现实。”
如今,一些学生中学时代就能轻易解出复杂的物理题,但却缺乏想法、工具和技能,连做最简单的小工具、小发明都觉得困难:“实现‘学以致用’,STEM教育、创客教育也可以满足。”
目前,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很多家长对编程一窍不通,他们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向家长解释,少儿编程能让孩子学到什么,计算机算法是怎么回事,“这个新行业目前还需要引导,提升认知度。”
>> 对话杨克思 <<
不甘于“此时此刻”,顺着光点向前走
记者:当时回上海后应该可以有很多选择,为何成立码趣学院?
杨克思:我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我从小是理科竞赛生,学习奥数,后又学习奥物,中学时成了华师大二附中理科竞赛班的一员。后来机缘巧合,在高中期间转去一所美国的寄宿高中学习了两年,在美国莱斯大学完成了计算机科学和经济专业的学习。
归国后做过一段时间留学教育咨询,发现一些申请留学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在理科教育方面有所欠缺,编程教育是缺位的,而很多家长也不知道学习编程的意义在哪。
那时我就觉得,要发展中国青少年编程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计算机教育在国际教育赛道上的重要性。
记者:希望将来社会如何来认识编程教育?
杨克思:希望10年后,计算机科学能成为一门基础学科,面对下一代家长,不用去解释为何要学算法。学编程就和学习语数外一样,他们只会问“哪个老师教算法教得好、讲得生动,哪位老师能把算法讲清楚”。
记者:作为一名在新职业跑道上的青年,如何看待新职业新青年?
杨克思:每个人都生活在“此时此刻”,但总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会不甘于“此时此刻”,发现了一些“新需求”,又发现了一些“新希望”,会有勇敢的青年尝试去做。从事新职业是条新路,会有质疑,也会遇到挑战,但只要顺着这个光点向前走,一定会走向光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