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一张核酸检测报告的诞生要经过这些环节
2020-06-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核酸检测,是病例筛查最关键的一环。近期本市核酸检测的数量大幅增加,一张检测报告最快在4小时左右就能出炉,而在这背后,样本采样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核酸检测实验室里的“病毒猎手”等,他们共同与时间赛跑。

今天,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给你探秘一张核酸检测报告的出炉。

═  采样  

“抬起头,摘下口罩,张大嘴”,正在为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的护士陆青动作极其熟练,只见她将棉签在被检测者的喉咙内刮过,三到四秒钟就能完成一次咽拭子采样,样本便被随即装进一个试管。而每次完成检测后,陆青都会回到室内进行消毒一次,接着开始为下一位市民进行核酸检测。

早上8点开始,陆续有人前来同仁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其中有之前已经预约好的人士,也有直接过来检测的。

  排队  

为了提高效率,同仁医院设置了两个采样点,一个为企业、个人开放,一个为住院患者与陪护家属开放,陆青今天的任务就是为后者进行咽拭子采访。“如果防护不到位,还可能出现交叉感染。”按规定,核酸检测排队人员前后应保持1米距离,“但目前队伍实在太长,难以完全保证,因此除了接受采样的几秒钟,其余时间都应佩戴好口罩,保持一定距离。”

═  运送  

咽拭子采样完成,被装进了核酸采集标本专用转运箱,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了后勤工作人员老朱,他负责将所有的样本分批送到实验室。“每半个小时不到送一次,每天要送数十次。”从同仁医院实验室启用病毒检测以来,老朱每天就是频繁往返于采访点和实验室之间。两三百米的距离,一路上他保持着小跑的速度。

═  接收  

同仁医院,是长宁区属医院中唯一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的医院,今年5月18日开始新冠核酸的检测。

核酸检测样本接收处就设在了检验科的一楼,老朱将核酸采集标本专用转运箱放在PCR实验室2号检测室的门口,由全身穿着防护服的检测人员将样本接收至实验室内。

═  分工  

检验科里已经一片忙碌景象。

经过这段时间的协力作战,检验人员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了很好的默契。三人穿上防护服进入检测的“污染2区”,另外一人则在低风险的“洁净1区”进行样本传递、试剂准备、消毒清洁等工作。工作数小时后,可以进行轮换。

═  防护  

PCR核酸检测实验室由多个功能各异的区域组成,包括试剂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产物分析区等。实验室有着极高的安全防护要求,尤其标本制备区、扩增区等关键区域,与检测样本近距离接触,有很高的感染风险。进入污染物的检验人员必须要身穿三级防护服,配备护目镜、N95口罩、二层橡胶手套等防护装备。

═  分析  

样本进入实验室后,会由检验人员消毒,并放入56℃温箱中灭活30分钟。灭活时间到,工作人员取出样本,扫码核收。随后进行样本的核酸提取,提取出来的核酸与扩增检测试剂混合,配置成PCR反应体系,再经传递窗到扩增区进行核酸扩增检测。具备PCR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资格的检验人员就如同“病毒猎手”,在万千样本之中,捕捉病毒的蛛丝马迹。

═  出炉  

“PCR实验室”,又叫基因扩增实验室。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当某种病原微生物中病毒极少时,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检出,但通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将病毒RNA片段扩增到百万倍以上,更容易被检测。最快,检测的结果会在4个小时左右出炉,并尽快将经过审核的报告发放到被测者手中。

═  勋章  

防护服、面屏……全身武装的工作会给检验人员带来不小的麻烦,为了流程的紧凑,提高检测效率,检验人员往往穿着防护服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半天时间。等到检测人员走出实验室时,下巴上已经勒出了深深的印记。

 ▼ 记者手记 ▼ 

我们终将取得胜利

每份核酸检测报告的背后都是辛苦的付出!

同仁医院作为长宁区核酸检测机构之一,自4月初全面开展企业、个人核酸检测以来,日均接待检测人数约400人次,而从上周起,检测人数大幅增加——连续几天的日检测量在900人次以上。

“和北京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有关,我们所有的各检测机构均实行‘愿检尽检’的原则。”护理部主任李蕊介绍,来检测的主要为辖区内农贸、水产市场从业人员,从北京返沪的职业人群,还有就是有住院需要的患者以及陪护家属。“检测量加大后,所有人的工作量都加大了,但是没有人因此退出。”

从春节开始,采样护士之一陆青就一直忙碌在疫情一线。疫情发生最初,她去支援了医院的发热门诊,后来医院开放进行核酸检测后,她就转战这里。“说完全不害怕,是假的。”陆青说,最近她都是独自一个人居住,怕把风险带给家人;而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外衣脱下,绝不带进屋内。因为工作量太大,她一般倒头就能睡着。

而PCR实验室启用以来,10多位“病毒猎手”就这么满负荷运转,每天测样本在650人份左右。这群“病毒猎手”用他们的火眼睛睛和辛苦付出,为疫情防控检测增添了利器!

每个人,都在做最大的努力;而抗击疫情,我们也终将取得胜利!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