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亲到儿子直至孙女,裹在香囊里的未来与新传承
2020-06-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记者 常鑫/图 常鑫 马鈜/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香囊女王”陈杏芝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莫过于那面挂满香囊的墙,那是她20年来“征战”香囊界的累累战功。二十年前,一名退休的上海女工靠着香囊成功创业,如今上海药房的香囊几乎全部出自她手。几年前,做IT的儿子郑会雄辞了工作,成为香囊事业的骨干力量。12岁的孙女在被问到未来目标时,也自豪地说出了“我想成为香囊设计师”。在传承非遗技艺的舞台上,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为这枚小小的香囊,探寻不同维度的方向。

端午佳节,我们和祖孙三代人——71岁陈杏芝、44岁的儿子郑会雄、12岁的小孙女郑欣澐,聊了聊关于价值,关于传承的故事。

 母亲  下岗女工逆袭成“香囊女王” 

这几天是陈杏芝家的“大日子”。在她的客厅和起居室里,堆满了小山一样的香囊配件,两台磨粉机、缝纫机马力全开,数万只香囊正在等待派发。一到端午,她的“杏家香囊”是上海各大药房当之无愧的抢手货。

“杏家”这个名字取得很巧:从她和丈夫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恰好又是上海话“行家”的谐音。香囊界的行家,正是这位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后半生的奋斗目标。

今年是陈杏芝做香囊的第二十个年头,很难想象,当年退休纺织女工就是靠着一针一线,把香囊做出了名堂。雷允上、蔡同德、童涵春……各大老字号中药房都有她的香囊出售。防疫香囊是今年的热门款,散发着中药味的精致小物,被许多市民当作预防新冠病毒的“随身宝”。

“小时候就很喜欢女红,每年端午,外婆就会做一个布包给我当做香囊。”以前的香囊造型单一,到了陈杏芝手中,花样就多了起来:手鞠香囊、粽子香囊、桃花香囊……

生活中的点滴体验也是她的灵感来源:故宫看到茶盏、草原上的格桑花、日本的手鞠、甚至是美图软件的“比心”,都被她做成了造型精致的香囊。

2016年6月,她传承的香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囊女王”的称号也越叫越响。如今,江苏、浙江、安徽甚至东北都有她的加工点。在加工点做好部分前道工序,再由上海完成成品缝合组装等后续工作。“我这里是香囊制作把关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一点也马虎不得。”陈杏芝摊开她的双手,上面满是抽带勒出的红印子。

除了香囊的销售工作外,陈杏芝还一直致力于香囊文化的普及工作,为闵行区各个街道及中小学提供香囊手工劳作课程。“香囊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的人越多,就越能传承下来。”最近,陈杏芝的儿子也跟她一起做起了香囊。想到这一点,陈杏芝的心里就充满了干劲。

 儿子  IT精英用互联网思维卖香囊 

故事到了儿子郑会雄这边,就是另外一个版本了。

“儿子,你要不要来和我一起做香囊?”陈杏芝曾不止一次对儿子提议。原本以为母亲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她格外认真,不厌其烦地介绍传统文化,实打实地“安利”起了这份工作。

当陈杏芝的香囊事业正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郑会雄还是IT行业的一名白领,每天做的事是和海量的数据打交道。从IT行业骤然“下沉”到手工制造业,郑会雄面临的是缩水的是工资,和母亲期待的眼神。

“爸爸74(岁)了,妈妈71(岁)了,他们做了20多年,也不希望这个事情在他们手上断掉。从儿子的角度来说,能够回来去接他们的事业,也是一种尽孝道的方式。”郑会雄说。

正式投入到香囊行业,意料之中的反差感却迟迟没有到来。“虽然我一直在外面工作,但是至少对父母这么多年做的东西还是有些了解的。而且,我逐渐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做香囊。”

抖音、淘宝、天猫、微店……一门心思扎进香囊里的郑会雄把杏家香囊推广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对当下非遗的推广,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郑会雄认为,和母亲一起推广香囊的几年来,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销量,而是亲眼目睹了非遗传承人的坚持和执着。

这种小圈子里的执着与坚持,需要来一次大胆的“破圈”。“非遗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我们在竭尽全力突破原有的小圈子,把它送到大众的面前。”

在他的设想中,一位消费者可能就是未来的传承者。“今天你买了一个香囊,明天你可能想要自己做一个,接下来你会去了解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于是这个香囊技艺和文化就这样被传承下来了。”在这个眼球经济的商业社会里,非遗的推广离不开互联网思维。

 “我希望我妈妈做20年之后,我再做20年,将来我希望我20年后能把这个班交给我女儿。”郑会雄说。 

 孙女  未来想成为香囊设计师 

几年来,陈杏芝的香囊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个小老师,那是她的小孙女。小姑娘郑欣澐今年12岁,穿着格子裙校服,梳着漂亮的马尾辫。虽然年纪不大,但做起香囊来,已然是一个老手了。

在小孙女6岁的时候,陈杏芝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做香囊。“她6岁就会穿针走线,缝得很像样的。”说起小孙女,陈杏芝笑得一脸欣慰:“当时我说这孩子很有灵性,跟着奶奶学,不管你将来吃不吃这碗饭,至少你懂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算是小女红。”

在奶奶上课的时候,郑欣澐会帮着分发材料包,也会指点那些比她大上不少的“学生”们如何穿针,如何缝线,如何藏针脚。每每看到孩子专注的样子,陈杏芝总是笑得很开心,“我很欣慰啊,有接班人了。不是为我个人接班,而是我们的文化,有了接班人。”

作为一名“后浪”,郑欣澐对于非遗如何更好地融入生活也有自己的理解:“现在的香囊造型和款式都很传统,我想以后成为一名香囊设计师,设计出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都喜欢的香囊。它可能有不同的外观、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材料,甚至不是布做的。只有更多人喜欢香囊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

在传承非遗技艺的舞台上,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为这枚小小的香囊,探寻不同维度的方向,一个崭新的“香囊世家”正在上海悄无声息地诞生。

 >>>Tips: 

为什么端午节要戴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日,佩戴香囊,可以提神醒脑、预防瘟病。

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古时候,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之时,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上海的香囊多填充的是衣香粉。衣香粉是由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冰片、藿香、樟脑、陈皮、薄荷等中草药磨制而成的。

由衣香粉做成的香囊不仅好闻,而且具有祛风散寒、开窍、醒脑、暖胃、驱虫等作用。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记者 常鑫/图 常鑫 马鈜/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