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城市,青春的力量|发热哨点里,她的坚守,让城市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
2020-07-02 青年

 【编者按】 

以青春之我建设全球卓越之城。6月23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青春的力量”系列策划报道,直击新时代上海青年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怀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憧憬,以火红青春参与城市治理,以人生出彩实现价值追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促使城市公共卫生能级大提升。发热门诊建设的密度和广度,决定着城市的公共安全系数,发热哨点则把防疫前置到社区。

一个温度计、一个闭环,构成了“发热哨点诊室”的标识;小小的诊室,成为了上海市民公共卫生应急的“触角”。而80后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孟莉芸,正和无数社区医护人员一起,守护着这张城市安全的防护网。

  发热哨点火速“上岗”  

在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60%以上是在发热门诊直接诊查后确诊的。发热门诊,在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宣布,在原先117家发热门诊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

就在一周内,作为发热哨点诊室之一,杨浦区平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迅速将之前的肠道门诊改建成了一个发热哨点,4月1日起火速“上岗”。

“以最快速度细化制订具体方案,尤其是诊室布局方面,我们仔细推敲了每一间房间的设置,并进行多次实战演练,最终形成符合三区三通道要求的诊室。”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晓琳告诉记者。

发热哨点火速“上岗”,而刚刚结束支援集中隔离观察点的任务门诊护士孟莉芸,第一时间转战为一名哨点护士。

哨点诊室设在了医院的门诊之外,一旦有发热患者入院,先在门诊预检台经过健康码、测温等一系列流程,体温一旦达到37.3℃,就会启动预案,由专人陪同,通过污染区通道进入发热哨点诊室候诊。接下来,便由哨点医护负责接诊。

“在哨点诊室,除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外,我们还会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血检也同步在诊室完成。对于明确原因引起的的发热,医生予以对症治疗;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我们会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一旦出现疑似病例,需要第一时间上报部门。”孟莉芸告诉记者。

不管有没有发热患者,定时上报!一直到下午,孟莉芸将发热哨点诊室当日的接诊数据上报给区卫健委后,她才脱下防护服准备回家。即便没有发热患者前来就诊,孟莉芸依旧没有一丝马虎。如今,在杨浦区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环相扣的上报流程早已烂熟于心。

  在基层捕捉疫情的“蛛丝马迹”  

发热哨点诊室,把防疫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与发热门诊协同,与上级医院、所在社区形成对发热患者的“闭环管理”。

不久前,社区一位居民从北京返沪,隔离结束后来医院配药。当他来到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孟莉芸将他引导至诊室,测量体温后,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最终,这位居民排除所有的可疑情况。

“虽然这位社区居民并不是来自北京这样的高风险地区,但是我们在接诊、开展流调工作时,不敢有一点疏忽。”孟莉芸说。

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如果没有发热患者前来就诊,孟莉芸的工作便是在医院门诊大门口,和其他两名护士一起,对所有前来就诊的患者开展流调工作。一天下来,一人就要完成三四百人的流调。孟莉芸说,目标很明确,在基层捕捉疫情的“蛛丝马迹”,力争不遗漏一个新冠肺炎患者。

眼下正值梅雨季节,又遇上申城高温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起来极其闷热。没过一会,孟莉芸全身就湿透了。由于需要长时间身穿隔离服,她通常只有在午餐时才会多喝几口水。

而在附近不少居民看来,家门口有了发热哨点诊室后,配合预检分诊、门诊转诊及家庭医生随访,发热监测功能得到了不断升级。这也让他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放心。

  “闭环管理”的背后是坚守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从零开始。

在成为哨点护士前,孟莉芸先是报名参加支援青浦S32申嘉湖检测站的疫情保障工作;后来又去支援集中隔离观察点工作。抗“疫”这条路上,她一直在坚持着,这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过,偶尔还是会遇到一些小插曲。

在隔离点工作时,有一次在接收客人办理入住登记手续时,孟莉芸碰到了两位“极度”不配合的客人。在其他客人顺利办理手续后,她让工作“小伙伴”先行撤离现场,凭着她多年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社区工作经验,开始耐心和两位客人做解释工作。最后经过持续4小时的交流、沟通、安抚、疏导后,终于让两位客人打开心结,顺利入住。孟莉芸说:“这一刻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虽然我已筋疲力尽,但这一切都值得。”

就在支援集中隔离观察点工作期间,孟莉芸5岁半的女儿摔跤骨折了。但是一直到结束工作前,她并没有向医院汇报这个情况。“确实让人很感动,正是这群年轻人的坚守,让我们对战胜这场疫情越来越有信心。”党支部书记李晓琳说。

今年4月初,上海率先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目标清晰明确:至2025年上海将建成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如今,深入社区的200家发热哨点诊室,成为上海市民公共卫生应急的“触角”;而有了孟莉芸这群社区医护人员的坚守,也让这道城市安全的防护网越织越密。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