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上海青年|多维帮扶,蹚出新路,为孩子打开观望世界的“窗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受访者/图、视频 杨诚 周紫薇 马鈜/视频剪辑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距离东华大学2124公里。作为学校派到当地的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下个月,董晓光在这里就整整一年了,而在上个月,盐津县终于成功摘帽。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时间节点上,董晓光接过“战友们”的接力棒,继续为盐津人民脱贫摘帽后的幸福生活,贡献一位上海青年教师的光和热。
在乡村住过,乡村就在心里
“让我没想到是,去年夏天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拆房。”董晓光回忆道。经过前三任的努力,黄草社区的新房已经造了起来,基本完成了住房安全的任务。
然而,有些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老乡村民始终不舍得将之前的危房拆除,“毕竟住了几十年,许多的回忆和过往都在里面。”在情感上,董晓光表示理解,但是,为了大局,他和黄草社区战友们必须挨家挨户地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村民同意将这些充满安全隐患的老房拆除,搬走脱贫路上的“大石头”。经过不断努力,在这一年时间里,前前后后一共拆了309户,让村民们一个不落拉地入住了宽敞整洁的新房子。
观念的转变,是扶贫路上的一个重要工作。董晓光介绍,在做群众工作时,难免会遇到有村民不理解、甚至是不认可的情况,所以,他就需要与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们一起一次次地上门,将政策说透,把道理讲通:“不光是要做还要说,这样才能让村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还是遇到一些困难的。”一件事情让董晓光记忆犹新。当时有五个孩子因为产生了厌学情绪辍学在家。在劝返其中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大家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无果,终于有一次,女孩透露说,自己对美容美发感兴趣,想学这个。“孩子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就马不停蹄地从县里去市里,帮她找相关学校,咨询是否可以录取她,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最终,她还是决定回到原来的学校上课。虽然,看似找美容美发学校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但是正是通过不断地沟通,她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这也让我们非常欣慰。”
“当时在推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时候,有些村民就不理解,为何补贴会不一样。于是,我们就把政策的背景原因,细枝末节,都一一详细地和他们解说。当回忆起过去生活的艰辛,再对比当前生活实际发生的变化,老乡们都心怀感恩,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又想起过去的伤心事,不少还会落下了眼泪。许多反映问题的老乡,都是说着说着,彼此之间的心也就走得更近了。”董晓光说。
董晓光说,所有的远方,除了诗,更多的是奔忙;但是只要在乡村住过,乡村就住在了心里。
把教育扶贫落到细节
在教育扶贫方面,东华大学是不遗余力的。“我们东华大学还组织了党建结对帮扶一对一,目前一共有11个孩子,帮一个孩子就等于帮一个家庭,包括这个孩子的兄弟姐妹。老师们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还捐款,捐衣物,捐图书,捐学习用品……”
疫情期间,当地学校也实行网上授课。董晓光在下乡入户的时候发现,许多孩子家里是没有上课设备的,只能几个孩子一起蹭课。他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远在上海的领导和同事们。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下,东华大学发起了募捐智能手机的活动。“通过学校机关党委各党支部、学校团委,在很短的时间内募集到了48台手机。”
董晓光说,教育扶贫,不光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开阔的眼界和自立的精神。这些年来,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已经送来了2万多本书籍,这对于当地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些书籍除了供给社区图书馆、黄草小学经纬阅读园,还流转到当地县里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那里的孩子打开一扇扇观望世界的“窗口”。
“我还让一对一帮扶的孩子来社区津津有味图书馆做一些书籍管理工作,一方面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是提供给他们一个反馈社会的机会。”董晓光说。
而且,时至今日,东华大学已经接收、培养了40多个来自盐津的孩子上学,据悉,今年有四个刚好毕业,他们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月薪过万,“培养一个大学生,就是帮助一户人家稳定脱贫。”
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
董晓光有两个合伙人微信群:盐津合伙人、黄草合伙人。原来,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开展工作,他把两位挂职副县长和四位第一书记聚在一起,互通有无,献计献策。“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这个理念,就是董晓光和学校同期挂职副县长范金辉在头脑风暴后达成的共识。
“刚一开始,是这里有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后来发现,我们还是要通过设计来扶贫,简单来说,就是把这里的好东西重新包装,重新设计,标准化、产业化,使它们可以真正走入市场,被市场认可,从而产生良性循环,自己造血,自给自足。”董晓光说,“比如这里的山泉水,本身质量非常好,在当地也销售得不错。我们就在想,如何让它走出大山,走向上海,甚至是整个华东市场呢?于是我们对它进行了整体的提升改造,光是标签,范副县长就带着我们一起帮助改了20多次,把所有的成分都标清楚,写准确。然后再对它的瓶身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它更加时尚美观,符合现代人审美,更是指导企业做好产品检测。如今,它已经顺利地来到上海市场,我们学校不少老师办公室里都有这款泉水。前几天,我们刚送走几个来自上海的企业家,他们也看中了这款水,也在想办法帮助销售。”
除了山泉水,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还推出了庙坝黄皮干竹笋、“盐津蜂味”蜂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
“说起这个蜂蜜产品,就一定要说到我的学生钱卫新了,他毕业后在云南创立了‘滇云蜜语’野生蜂蜜品牌,公司也成为云南省知名蜂蜜企业。后来,他看见学校正在做的事情,就将盐津县也纳入了他的蜜源地体系,尝试建立起与蜂农的合作,通过集体公司收购和委托加工的方式,为学校定制一款扶贫蜂蜜产品。”董晓光说,东华大学没有将扶贫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而是用东华所能补盐津所需,扶贫又扶智,依靠学校设计学科优势助力盐津拔穷根。而东华囿于专业和资源所限目前不能帮助解决的,他们也会想办法调集校友的力量,将扶贫进行到底。
═══ 对话 ═══
扶贫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
记者:接下去,你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董晓光:脱贫攻坚后就是乡村振兴。扶贫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我们挂职干部一直觉得,需要培养一个带不走的团队,所以,有些事情,或许挂职做很快可以完成,当地村两委干部也许会花费比我们更长的时间,但是该放手做的还是要让他们去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亲自做过了,才能真正掌握这套方法,为之后的工作开展铺平道路。
记者:乡村振兴缺少不了青年人,目前看来,情况如何?
董晓光: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有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工作或者是创业,在自己的家乡挥洒青春,反哺生养他们的土地。比如,我们办公室的小万,在昆明读完大学后回到这里工作,非常勤奋刻苦,为了收集整理材料经常加班加点。再比如前些天,村里的另一个年轻人找到我说,愿意投身到家乡的三大产业发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苗头。他们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信念与努力,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 董晓光
2019年7月17日,年轻的董晓光受学校派遣,千里迢迢赶到云南昭通市的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报到,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近一年来,全村已经脱贫250户1060人,未脱贫9户2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0.52%降至2019年底的0.81%。截至目前,东华大学已经接收、培养了40多个来自盐津的孩子,捐赠图书近20000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受访者/图、视频 杨诚 周紫薇 马鈜/视频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