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这个志愿者一做就是十年丨新时代奋斗者
2020-07-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上周,我们迎来了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一周年,成绩有目共睹。而其实,早在10年前,就有一个人率先开始摸索垃圾分类了,他就是牛广成,现任上海闵行区古美社区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他将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融入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和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足迹踏遍闵行区各街镇、上海市各区、全国数十个省市。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位环保志愿者的故事。

从“网红扑克”到“无废化”

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2010年,牛广成所在的闵行区古美路街道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试点,给了他一个显身手的机会。可当时“垃圾分类”才刚刚开始起步,没人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牛广成就利用业余时间慢慢摸索着。

这条摸索之路并不好走,没有充足的预算,没有足够的人手,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困难的条件,他没有放弃做一名志愿者的念头,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为环保做点什么。没有车就去借车,没有人就号召自己的亲戚朋友,没有预算就自己贴钱干,就这样,牛广成在环保志愿服务道路上开始了一路奔跑。

“我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当时如何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时遇到不少困难,因为要让居民记住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培训学习收效却不大。” 牛广成回忆道,“有一次我看见居民们在打牌,于是突发奇想,想将扑克牌作垃圾分类宣传的载体——四种花色对应四种垃圾,每张牌面配有垃圾种类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政策宣传,背面和封面印有垃圾分类指南二维码,不懂的可以扫一扫查询。” 牛广成说干就干,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扑克牌推出后,居民们逐渐记住了垃圾如何分类和相关政策常识。之后,垃圾分类扑克牌也迅速成为了推广垃圾分类的网红宣传品,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发放了1500万副。

为了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宣传,牛广成和团队不断创新垃圾分类推广方式,如:自行设计了多款智能垃圾分类箱、房、车、用具,以及用有害垃圾换盆栽、钓鱼、投篮、射“圾”等多款游戏活动。他们还用湿垃极做营养液、利用太阳能做动力、利用废弃塑料管做容器,养鱼养花,做成全生态循环链。环保服务中心还成立了有害垃圾回收小组,2010年至今,根据上海有害垃圾回收处理中心数据显示,有害垃圾回收量已连续十年保持上海领先地位。

“无废城市是垃圾分类提升版,我正积极志愿推广无废理念,成功注册无废中国、无废世界等域名,让垃圾分类‘无废化’,并成功注册上海无废环保服务公司,大力推广无废城市,拓展项目,以项目哺育公益服务,推进公益服务的可持续性,助力志愿服务常态化。”牛广成介绍道。

做一两次志愿者不难

可贵的是多年如一日的坚持

采访当日,牛广成与往常一样,身穿着他心爱的志愿者背心。2019年6月,他被国家生态环保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之一,作为上海的代表,他可不只是一个“环保志愿者”这么简单。他是“上海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的队长,坚持每天行走于垃圾分类现场;他是社区的调解员,及时关注居民需求,志愿为小区居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他是闵行区绿化市容局林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四处奔波;他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志愿者,尽其所能为消费者提供权益保护;他是大家眼中的大好人,组建了闵行区环保创全志愿服务队,经常协助敬老院、养老院、社区孤寡老人、残困家庭等清理垃圾、打扫卫生、赠送盆栽和礼物……早在1990年,牛广成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渐渐成了一名志愿者。正如他教导儿子牛健的那样:“做公益、做志愿者并不难,大家做一次两次都没问题,难在持续性长期几十年不间断做。”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牛健成为了志愿者二代,也投身到了这项事业中去。所谓上阵父子兵,这次防控抗疫,从大年初一开始,他们就一起加入到志愿者行动中。“我父亲现在身体状态没有以前好了,我就接替他开车,成为了吊车驾驶员、大卡车驾驶员、铲车驾驶员、客车驾驶员、搬运工、宣传员等多功能志愿者。我们志愿服务队运送方便面,4车20人次;搬运防控抗疫帐篷,6车18人次;运送市红十字会捐赠的消毒液,分发到40个居委会,4车12人次;出动大型吊车为防控疫情和社区应急出动14次,为社区应急修剪扰民高大树木、道路倒伏大树、协助公安修整红绿灯、协助城管整理掉落的高空架设线路及广告牌应急整治、协助小区攀爬屋顶应急;铲车出动2次,修整道路隔离栏;为防控隔离点设置隔离围栏;为消毒站紧急运送处理有害垃圾2次;背扛病残老人上下楼就医,成为‘人肉爬楼机’;参加区防控抗疫志愿服务队,运送16个街镇上万箱慰问品,出动7部车,21人次;捐赠价值15万元的医用防护服,用于一线消毒人员、隔离点志愿者、防控一线环卫工人、隔离点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

据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君咪介绍,近些年,古美路街道“城市家园”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无论是美丽家园建设还是文明城区创建,无论是“红色物业”工作,还是垃圾分类工作,都离不开社区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辛勤付出。牛广成就是其中涌现的优秀志愿者代表。截至目前,古美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1000人,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3%,中心下属志愿服务团队53支,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达400场次。

═  对话   

记者:在那么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你觉得,在垃圾分类方面,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牛广成:我认为,工作还可以做得更加往前靠,也就是,在垃圾源头的减量。就拿厨余垃圾来说,我们发现各种菜叶的占比非常高,那么,是不是菜农在收割蔬菜的时候,就可以把外面一层不太好的菜皮先预处理一下呢?哪怕是直接把它们扔在地里作为肥料,也是物尽其用的做法,如果净菜的比例加大了,那么势必可以减少这方面湿垃圾的产生。然后就是剩菜剩饭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把光盘行动做得彻底一些,杜绝浪费。

我们在各个小区两网融合服务点设置二手闲置物品交换服务点,让居民的干垃圾源头减量,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我们正在筹建的古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公园“公益集市”,将常态化开展闲置物品置换场所,设立多个废旧小制作摊位,引导居民废旧再利用,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