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近在眼前,听听心理专家如何给考生、家长支招
2020-07-05 青年

青年报资料图。吴恺/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相比往年,推迟了一个月的“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将于7月7日至9日举行。伴随考试的临近,不少高考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父母身上更是出现了一种焦虑叫做“家长比你焦虑”。“一切如常就是最好的状态”,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两位青少年心理专家,请她们在考前的关键阶段为考生和家长支招。关于送不送考,两位心理专家也给出一致答案:尊重孩子的意愿。

 三个焦虑源头“对号入座” 

紧张不安、不在状态、睡眠也不是太好了,这都是考试压力下焦虑的表现。上海12355中心心理咨询师周倩颖认为,焦虑本身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面对,以及学会调整。因为,高焦虑不仅影响我们本身学习,还会打乱正常的生活规律,陷入情绪内耗中并且丧失学习的动力。

周倩颖分析,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性格因素,个体主观的压力感受不同。同样一件事,不同人格特质的人,感受到的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越容易感受压力的人,焦虑的情绪越强烈。先天就容易敏感、紧张,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同学,就比较容易焦虑、困扰。

其次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目标过高,过分关注其学习成绩,导致孩子对考试结果在意,影响到他正常水平的发挥。“正所谓有一种焦虑叫做‘家长比你焦虑’,尽管很多家长掩饰,但在调查中发现,当问及对于考试期间家庭中谁更焦虑时,有60%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父母。”

再者就是同伴之间的相互竞争。每个人状态不同,复习效率不同,复习节奏也不一样。如果陷入无意义的攀比,就只会打乱学习节奏,导致身心疲惫,还会增加心理压力。

 考前要给复习计划做减法 

就考生自身而言,周倩颖指出,要接纳自己的焦虑、放弃追求完美和设定合理考试期待值。

“只要考试存在,焦虑必然存在。把紧张、焦虑看作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而非一味地逃避,和焦虑和平共处,将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好。接受自己的压力反应,情绪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即可。”周倩颖建议,在临考前的最后几天,要给复习计划做减法,勇于舍弃,放弃对完美的追求,不要一味做难题,把基础题型掌握就好,而不是被学习材料压垮。

“与此同时,要设定合理考试期待值。”通过接触心理咨询者,周倩颖发现,许多考生越到临考阶段,往往就会充斥着种种杂念。她提醒,当察觉到自己在分心,就应该立刻停止分心的行为,把影响分心的物品远离自己,并把一个整体目标切成很多零散的小目标。行动上脚踏实地,专注目标,分清复习的主要矛盾。同时,注意调整作息。

 可用“辛苦了”代替“千万别紧张” 

对于家长行为,周倩颖强调,家长的焦虑情绪,会通过多种渠道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全家都小心翼翼保持安静,特地准备很多吃的,全家不敢进行任何娱乐活动怕影响到考试。

“这些行为都大可不必,这样做,很多孩子都会觉得家长很刻意,无形中反而会让孩子更有压力,容易焦虑。作为家长需要放平心态、及时调整,保证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周倩颖强调,一切如常就是最好的状态。

上海12355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沈之菲教授也强调,“千万别紧张”这种看似叮嘱的话,反而会传导焦虑情绪。在家复习迎考的最后几天,家长可以对子女多说“辛苦了”,而不是“千万别紧张”。

“用这句话代替别的沟通,一是这句话比较简短,此时的孩子接受不了太长、太啰嗦的话,而这句话有着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其次,这句话也有一种共情的表达,让孩子们感到自己被理解,不孤单。”沈之菲说道。同时,沈之菲也并不建议家长们必须为考生订宾馆备考的做法,“这都会让敏感的孩子感到紧张和焦虑。”

对于究竟要不要送考,两位专家都给出相同的答复——尊重孩子的想法。沈之菲教授说,高三孩子普遍已经18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家长送不送,他们的想法更重要。加之各家亲子关系不一样,因此,征求孩子的意见更为重要。同时,不要急于在第一门科目结束后就追问孩子考得怎样。

周倩颖也认为,送考与否取决于个体孩子的需要。“有的孩子非常需要仪式感,他会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有家长见证,那么,家长不妨满足他们,用顺其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达到内心舒适的状态。而如果孩子坚持自己赶考,那么也应该尊重他,不要一味地照搬周围人的做法。”

 >>>Tips: 

两个方法可瞬间减压

这里,我们还请心理专家给出两个可瞬间减压方法,推荐给广大考生随手一试。

▋ 压力倾诉

在情绪内耗时,需要及时倾诉,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就像每个人偶尔会感冒一样,我们的情绪也会感冒,会遇到问题。倾诉出来,内心就会舒服许多,无形中,压力也会减轻。

▋ 心理绘画法

怎么画、画什么都不重要。特别推荐心理绘画中的一种曼陀罗绘画。曼陀罗的神奇就在于,无论你怎么画都会减压,只需用色彩涂抹即可,涂抹过程就会减压的,非常实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