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楸帆:生活在上海是一种幸福
2020-07-06 文体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会上,提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回答好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胸襟、底气的时代命题。

因英国逗号出版社的一本《上海故事》(The Book of Shanghai),我们走近了几位上海青年作家,请他们谈谈对身边这座城市的观察和理解。这些青年创作者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他们眼里的上海也因此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和蕴意。

在讲述中,他们为上海的海纳百川和大气谦和而赞赏,也为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而感念。上海城市的精神和品格,在这些年轻的写作者眼里闪烁着流光溢彩。

在这里,他们每天都被各种新事物激发出灵感,他们文思泉涌地书写着这座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陈楸帆在上海已经生活了三年。对这位青年科幻作家来说,生活在上海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这座城市总能给他的科幻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我还会在这里生活下去,而且上海还会不断地出现在我的小说里。”他说。

与大多数上海青年作家相比,陈楸帆在上海生活的时间很短,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位北大高材生走进上海,亲近上海。就在来到上海的第二年,他写出了此次入选《上海故事》的科幻小说《出神状态》。小说中,陈楸帆那份与人工智能合力创作的从容,以及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程度,都让人感到吃惊。

这些年,陈楸帆和一些青年朋友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发展。他也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对青年人总是充满不可抗拒的魅力?这也是他在作品中久久找寻的。“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希望能用我的作品,将上海的美与精气神带到世界更多的角落。自百年开埠以来,上海便是远东文化交流的心脏,这颗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明珠,未来理应更加璀璨。”

  //  对话陈楸帆  //  

上海是一座灵感之城

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记者:科幻小说《出神状态》是你在上海写出来的,据说还首次尝试了AI写作。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怎样的故事?

陈楸帆:故事很简单。写的就是主人公从襄阳南路走到上海图书馆时一路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比较意识流的小说。想探讨人类理性的边界,以及我们对于文明的定义。就像此次疫情,其实已经颠覆了过去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认识,需要再认识。小说讨论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出神状态》其实是我和AI共同完成的作品,应该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尝试这么做。我从北大毕业后曾在谷歌工作过几年,一位同事帮我做了一个软件,这个软件看了我之前发表过的几百万字的作品,学习了我的风格,进而可以生成一些段落。我把这些段落也放在小说里。因为AI写的段落还是缺乏逻辑性的,我正好将其用在主人公精神涣散时与非人类的对话之中。

记者:你是广东汕头人,之后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十几年。2017年又来到上海,2018年完成的《出神状态》恰恰是你到上海之后诞生的,这里面有必然性吗?

陈楸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近几年一直在上海生活,在我眼里,上海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十分多元的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对整个中国来说,上海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是最高的。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就会有各种可能性出现。上海有各种摩天大楼,有各种光鲜的写字楼和购物中心,同时也有极富市井气息的弄堂,有大量具有历史感的遗迹。而且这些反差极大的事物,都是在一个步行可及的范围之内。逛着逛着就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因素。在这座城市,感觉大家生活得都很自在,可以亲身地去体验,生活节奏可控,有很多感受生活的时刻,在体验之中激发灵感。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我的一些朋友,包括做音乐的,做艺术的,也包括做投资的,做科技的,他们这几年都在往上海搬。也是没有打招呼,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过来了。这大概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可以给年轻人灵感和启发的地方吧。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愿意来上海?

因为这里有集群效应

记者:你说朋友们是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工作和生活的,2017年是一个什么契机让你决定来上海工作创业?

陈楸帆:我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创业者。我的公司注册比这个要早,但是一直没有运营。2017年,嘉定的一家文创投资机构觉得科幻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于是我就来到上海,开始运营自己的公司。我的公司很多还是与科幻有关,比如帮助别的公司进行世界观的设定,后续也会有动漫、游戏、影视等一系列的产品出来。

记者:你现在做的这些文创开发,放在上海或其他城市都可以做,这会有什么不同吗?

陈楸帆:上海非常适合我们这种文创公司生存。因为这里有一个完整的文创产业链。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动漫制作团队,有很多优秀的音乐制作团队,这里还有非常强的出版资源,很多著名的出版社都这里,媒体资源也很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在上海就能找到很多这样的资源,而不需要奔波各地去整合,就可以把一个事情完整地做下来。

为什么那么多资源都愿意汇集上海?我觉得这还是与上海的一个辐射力有关。比如长三角区域,这是一个高铁可以覆盖的非常方便的网络。它有一个集群效应。从历史上讲,上海也是当时远东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从很早起这里就很多元,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我们做文创的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种足够的多元性,需要不同背景的人,不同的思想,来进行不断地碰撞,才能产生新的灵感。在这方面,上海具有很好的“土壤”。

记者: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陈楸帆:在上海,我还真的没有什么不适应。去年我加入了上海作家协会,有时会去参加各种文学活动,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住在徐汇区,社区管理这一块我觉得做得还真的挺到位的。前几天有居委会工作人员来敲门,发了一些香皂、花露水以及随身带的餐具等等,关照疫情中要讲究卫生。我觉得还挺贴心的。上海的这种服务意识是其他地方没办法比的。另外,上海还是一个特别有规矩守原则的地方。比如过马路,红灯即便没有车,也很少有人会乱闯马路,车辆也会自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过。这些都让我在上海生活得很舒服。

记者:接下来还会继续写上海吗?现在写和之前写肯定又有不同了。

陈楸帆:我正在和李开复老师创作一本《AI故事》,会写到不同的城市,当然也会写到上海。会写到这些年我在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

  //  作家自述  //  

我本来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了15年,算是机缘巧合吧,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待在上海的时间越来越多,今年疫情爆发之后就一直在上海,哪儿也没去,哪儿也去不了。

越是特殊时期,越能切身感受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宜居程度。上海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我是很满意的,无论是政府的反应速度、决策专业性、基层工作的细致程度以及管控松紧的弹性,应该说水平非常高,配得上上海的地位。当然还得感谢所有辛勤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各部门冲锋陷阵的员工,真的是很辛苦地为人民服务。

因为有比较,才更觉出上海的美好,这种美和好是全方位的。作为南方人,我喜欢湿润洁净的街道,喜欢步行可至的绿地,喜欢地道多样的美食,也喜欢讲文明守规矩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体现在市容市貌、交通规划、政府窗口的办事态度,也表现在日常生活里点点滴滴的交道。前几天居委会阿姨敲开我门,送了香皂、花露水和随身餐具,体贴周到,态度也是极好,让我这个新上海人心头一暖。于是你也会想要把这丝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这次我的《出神状态》有幸收入《The Book of Shanghai》,向西方世界展示上海风情与想象,这是一个好的契机。现在我的创业公司也落在上海,与文化创意相关,与科幻相关,与未来相关。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希望能用我的作品,将上海的美与精气神带到世界更多的角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