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95后的她成为一朵绽放在西藏村落的“格桑花”
2020-07-09 青年

刘莉(左一)和同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去年,当同学们在网上海投上百份简历时,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获奖者刘莉,正一门心思地准备西藏公务员考试。“比起专业,自己的就业兴趣更为关键,西藏是一片收获成长与感动的圣土,所以我选择那里。”回忆起当时的决定,95后的她如是说道。

她,是一个选择前往西藏基层工作的上海电机学院工科女;她,是一朵绽放在祖国西部高原”格桑花”。

刘莉教村民汉语

 情结西藏  武警的女儿有腔热血 

连续数日,西藏达那答乡让炯村的一个住所灯火通明。晚上8点,刘莉在住所加班加点赶着做扶贫纪念册,这是上级领导近日刚给她的一个任务。

眨了眨干涩的眼睛,刘莉继续从5个G素材中精挑细选出1个G的可用素材。连续数日的加班,再加上西藏近日来的雨季,记者连线时刘莉的嗓音有些微微沙哑,偶尔需要清清嗓子。

如今工作娴熟的刘莉,一年前还是上海电机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去年四月,她从学校获悉西藏基层需要招募大学生。“我来自于四川,为什么不用自己所学、以自身力量来支持西部的发展?”当时,刘莉没有丝毫犹豫,马上报了名。

为了专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她没有应聘其他单位,经过层层考试,她成功成为了一名西藏公务员。而这一去,至少就是五年。“氧气稀少,工作不少。”刘莉并非不了解西藏工作条件的艰苦,可即便如此,她心中依然是满腔热血。

或许,缘于父亲的影响吧。她的父亲曾是一名武警,在潜移默化中,父亲对于基层工作的热爱和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影响到了刘莉的就业选择。

对于学生的这份选择,老师们丝毫不感到意外。平日身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的她,是个热心肠的学生,每当需要为班级服务的时候,刘莉总是特别积极。大学期间,她还曾参加第十四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并荣获华东赛区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刘莉问候贫困户

 跨界挑战  驻村的日子身兼数职 

远处雪山林立,荒原广袤无垠,明媚的阳光穿透云朵,光芒耀眼。刘莉坐在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达那答乡让炯村的车上,国道蜿蜒,越靠近目的地,马路越狭窄。她带着好奇打量着一路上的一切,更夹杂着几丝忐忑。

忐忑,源于未知,因为那可能是一块她从未涉猎过的领域。可既然来了,那就安心扎根在这里吧。

为了尽快了熟悉当地村情民情,刘莉在当地“结穷亲”。她的这位结对帮扶对象,是村里的一位70多岁的五保户老奶奶。老奶奶一个人住在有些黑漆漆的房间里,子女都不在身边。听到脚步声时,老奶奶总会探头张望,一看是刘莉和同事们,那双有些浑浊的眼睛便散发出光亮。每次拜访,除了询问帮扶对象的需求,刘莉也会顺便帮忙打扫卫生。

跨界挑战不仅在于日常工作的“入户”了解民情,还在于每周帮助当地村干部书写汉语、学电脑。为了让“学生们”书写汉语时更加熟练,非师范专业的刘莉可动足了脑筋。

刘莉为此研究出一套“教学思路”,先从村干部不太熟悉的汉字入手,再加上刘莉的手把手教学,如今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较之前已进步不少。相比于教汉语,教电脑则更需要他们自己练习,尤其是电脑打字这块。每当村干部记不清如何使用word和excel这类办公软件时,刘莉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

“现在村里如果需要修电脑,大伙儿都会直接找我。”在村民心目中,刘莉是”计算机大佬”,因此现在又多了电脑维修工这一角色。

刘莉和当地的孩子

 条件艰苦  淳厚的民风打动人心 

最近西藏正值雨季,有时遇上突发断电,与刘莉通话的信号变得断断续续。而经过了将近一年,此时的刘莉已能神情自若地翻出抽屉里的蜡烛,继续工作。

在这里生活,有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回避不了。但是在刘莉眼中,有很多让她感动的“日常”。

每年1月到3月,低于零度的气温会把水管冻住,全村的水都需要村干部拿着大水桶到邻村的井中去打。为了节水,刘莉能省则省。“让我感动的是,当地的藏族村干部总是很体谅我们女同志,安慰我们没事,用完了他们再去邻村打水。” 回忆起这段断水经历,让刘莉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的醇厚和好客。

“村里只有我一位汉人,原本担心语言不通,没想到当地人都很亲切善良,我有种做阿妈亲女儿的感觉。”刘莉回忆道,起初到达那答乡让炯村,当地的主食和内地不同,吃的都是青稞制成的糌粑,自己有些吃不惯。没想到,当地村干部早已考虑到这点,每次去村外时,都会带些馒头回来给刘莉。看着卖相并不算精美的馒头,刘莉却很感动,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只有真的来西藏,才能感受到当地人的善良和热情。”

在诗人仓央嘉措的笔下,西藏是充满浪漫情怀的,“天上的仙鹤,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我不会飞得太远,看一眼理塘就回返。”在刘莉眼里,这更是一片尚待开发的美丽热土,一片祖国需要自己发挥价值的梦想之地。

刘莉的工作民情日记

═  对话  

记者:为什么毕业后选择去西藏基层工作?

刘莉:我本就来自西部,深知西部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需要人才。到西部去,就是到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在驻村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写驻村日记,半年左右时间,日记本已经写完一大半了。看着一页页满满的日记,这种自豪感难以用语言描述。

记者:会觉得驻村条件艰苦吗?是什么支持着你坚持下来?

刘莉:最初,因为高原反应,眼睛会有疼痛感,不过三天后我就适应了。虽然有时会断电断水,但是当地村干部和同事们都很善良淳朴,大家都互帮互助。每次看到当地村民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很值得。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也是难得的锻炼。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