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抗洪一线,上海武警用勇士精神筑起了守护堤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面前是洪水,身后是人民,在保卫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抗洪一线,我们总能看到武警官兵奋战的身影,这次也不例外。7月中旬以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多个圩口水位告急,已形成地上河,堤坝长期受高水位浸泡,多处出现管涌、渗水现象,随时都有溃堤的危险,周边四个村镇十几万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
得知驻地防汛险情后,驻守在宣城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六支队百余名官兵闻令而动,迅速赶赴灾情最为严重的一线受灾区域,负责境内三河、四镇、五个圩口的水情监控、险情勘察、堤坝巡逻以及抢运救援物资等任务。
休假半途归队,只为支援抗洪
到达一线受灾区域后,指挥组第一时间与地方防汛指挥部建立联控机制、进行任务对接。针对遇险范围广、土方需量大、管涌险情多、活动区域窄等情况,支队一边组织官兵采取分段作业、分组轮换、分片包干等方法填充运输救援沙袋,一边抽组兵力紧急抢运救援抢险物资。
目前,支队武警战士们暂驻在郎溪县惠园中学24小时待命,惠园中学地处县城的中心位置,无论哪个圩口出现险情,战士们都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今天是他们来到这里的第八天,战士们已在当地执行了多次抗洪任务。7月17日,他们刚刚经历了最严峻的一次抢险任务:受持续强降雨和长江高水位顶托影响,安徽南部宣城市郎溪县连接长江重要支流水阳江的南漪湖,水位不断抬升,一度超过保证水位1米之多,对沿岸堤圩造成巨大压力,严重威胁周围村镇安全。
为了尽快处置这一险情,武警战士们从清早6点就出发前往南漪湖,直到晚上7点多才陆续结束工作,在一线奋战了将近14个小时。
“为了百姓,加油干!”身着雨衣的百名武警官兵在雨中挥铲洒汗,装填防洪的重要物资——沙袋。扬起的泥沙被汗水和雨水黏在脸上,却掩盖不了眼神中的坚定光芒。面对高出村镇数米的“地上河”,战士们更是抡起铁锹冲向土方、跳入泥潭,采取分段作业、分组轮换、分片包干等方法装沙抬土,将装好的沙袋运上堤坝。
“我没问题,再给我一个沙袋!”人群中的一道身影,来回穿梭在土方与搬运卡车之间,矫健灵敏,尤为引人注意。他就是曾三次被评为“极限勇士”的机动中队特战队员秦立国。然而,秦立国此时原本不会出现在这里,而是山东老家休假。
刚参加完“魔鬼周”特训的秦立国刚刚按计划回老家休假,没想到第二天晚上,他就听闻部队出发抗洪的消息,于是马上主动联系中队,请缨回归部队,支援抗洪。当天晚上,秦立国就赶紧买好了回程的高铁票,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回了部队,随着战友们一起奔赴抗洪一线。
让勇士精神在抗洪抢险中延续
今年24岁的秦立国成为武警战士已有4年,95后的他已经是第二次执行抗洪抢险任务。这一次,他显得更成熟也更为老练。作为副班长,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如今的秦立国也在努力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这次抗洪,除了自己坚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秦立国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全班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怎样把全班都带动起来,拿出必胜的劲头来投入到抗洪抢险中。
每天只有5到6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工作累了就稍稍躺靠在沙袋或石堆上眯一会儿眼睛;曾在4小时内装填了5000余个沙袋,手上都磨出了血泡;拔树桩时还不时会被上面的钉子扎破手;常常是匆匆吃过几口热饭,又立马起身,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援中……经历了这些天的奋战,这些年龄基本在18岁至22岁之间的武警战士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算不上辛苦。”尽管和很多战士一样,已经手上脱皮、脚上起泡,秦立国也只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在他看来,洪水险情难不倒武警战士。“我们平时的训练就非常严格,也常会模拟恶劣天气进行实战演练,所以,实际面对险情时,我们也毫不畏惧。”
尤其是身为一名特战队员,秦立国一向很能吃苦。他曾三次在“魔鬼周”极限训练中被评为“极限勇士”。现在,他也持续让这种勇士精神在抗洪任务中发光发热。
“极限勇士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我理解的极限勇士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坚韧不拔、极度自制、为了胜利不顾一切,是将这些融为一体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魔鬼周’或者抗洪任务中,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秦立国认为,“魔鬼周”和抗洪抢险有相似之处,“我们都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觉得,在抗洪抢险中延续这种勇士精神,是非常契合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秦立国还告诉自己,既然可以在“魔鬼周”挑战自我极限,那么也一定可以把抗洪抢险的任务完成好。
军民鱼水情,携手共患难
看到武警战士们不舍昼夜地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当地的村民们也时常前来表示感谢和慰问:“你们来了,我们心安了!”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六支队新闻干事刘瀚泽说,听到这一番话,战士们都感到很欣慰。
农民们靠田吃饭,如果被洪水淹没,那么他们很可能在这一年都颗粒无收,甚至要面对更惨重的损失。而武警战士的到来,帮助当地守护住了1.5万亩的粮田,切切实实地为农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因此,为了表达感谢这些淳朴的村民常常会带着水和食物前来,甚至还有人直接带来了现金,当然,这些都被武警战士们婉拒了。
第一次参加抗洪的刘瀚泽也是首次遇到此情此景,让他深深体会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有一天晚上,刘瀚泽在回驻地的路上,曾看到一对农民夫妻正在捞鱼。原来,他们家养殖的鱼苗都被洪水冲走了,两人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尽可能弥补损失。刘瀚泽说,看到老百姓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更加激发了武警战士们的战斗力,希望竭尽所能保卫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要求,驻守安徽宣城郎溪县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六支队的百余名官兵们也正在努力践行着。
昨天晚上,又一批来自上海的增援力量赶赴安徽芜湖。今天凌晨5时许,这支300人的抗洪救灾上海队经过9小时的跋涉,抵达安徽芜湖驻地。并带去了47辆消防车,以及6000多件救援装备。300名救援力量将在应急管理部前方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参与当地以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主的专业救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