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艺术家废了武功”,许忠疫情下创造机会排大部头歌剧《唐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上海歌剧院/图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不太喜欢安娜这个角色,但从音乐和剧中人物塑造上,我却非常投入这个角色,我觉得她的咏叹调多多少少和威尔第《茶花女》第一段有点像,偏戏剧大抒情女高音,第二首咏叹调后面却又有花腔女高音、宣叙调的部分,技术上结合的难度比较多,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收获,我自己觉得在这部莫扎特的歌剧中成长很多,所以我非常感谢许院给我安排了这个角色。”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在谈及自己在音乐会版歌剧《唐璜》中饰演的女主角安娜时,这样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被视为“歌剧指挥的入场券”的这部莫扎特著名歌剧,将由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许忠亲自执棒,24、25日晚上演于上海大剧院。两家文化机构合作制作这部作品,许忠透露,是疫情大背景下“危中有机”的努力,不能让艺术家荒废了武功,此外,国有院团在文化方面的责任,也促使了这部大作品的诞生。
赋予经典作品新意
相比威尔第、普契尼等大师创作的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莫扎特的歌剧在中国上演的频率要低很多。《唐璜》作为莫扎特极其重要的歌剧作品,却又是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频率最高的剧目之一,中国观众也超爱这部经典,但完整呈现的歌剧,中国并不多。
许忠说不单是对演绎者,《唐璜》对任何一家歌剧院而言,也是挑战。首先是体量大,要包含所有宣叙调,整部歌剧需要3.5个小时左右;其次是语言难,宣叙调多,音乐速度快,对于单个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重唱时角色间的配合;再者则是处理要细腻,大到人物音乐风格,小到重音、气口、装饰音与歌词间的微妙处理,皆有门道。
为让《唐璜》的呈现更加精湛,受许忠邀请,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的专业人员进行“云上指导”,从演唱语言、演奏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细致打磨。许忠说:“不管对歌唱家还是演奏家而言,莫扎特都不好演。尤其对常年演出大部头作品的演员们来说,发声、音色、花腔或是弓法的处理,全都需要对抗惯性。这也是我和他们近一个月以来最核心的工作。这个过程既是折磨、也是享受。”
为了让这部经典作品呈现新意,并对上海歌剧院的人才锻炼起更大的作用,许忠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不少的创新。比如,他让乐池里的乐手们全部来到了舞台上,只为在音乐会版中,让这些在歌剧表演中同样担任着重要任务的艺术家,也能绽放光芒,让观众了解歌剧的每一部分;还比如,除了重用上海歌剧院的青年歌唱家窦乾铭、余杨、宋倩、黄俊鹏、王柏龄、熊郁菲,还特邀嘉宾“声入人心”第一季最终首席之一的人气小生蔡程昱来参与,这群80后、90后在歌剧演员中属于不折不扣的“后浪”,欧美一线歌剧舞台上也难得一见如此“青春”的阵容。
“我选择蔡程昱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声音,特别符合剧中人物。当时请他来歌剧院试唱了两个咏叹调,觉得很好。”许忠说,他并没有考虑蔡程昱有多少粉丝之类的因素,而后者也一直紧绷着,就怕自己出差错。这样的尝试让许忠很满意,他说:“严格才能保证演员的光辉。演员有希望,我才会严格。”
疫情下脚步不能停
两大文化机构联合制作,让《唐璜》两天的门票迅速被市民观众一抢而光。由于30%上座率的限制,很多抢不到票的观众也在表达遗憾。许忠认为,疫情常态化之后,包括上海歌剧院等这些有影响力的机构,无论是对艺术家负责,还是对观众负责,“一定是要有准备的”。
他介绍,一直到《唐璜》的正式上演,整个疫情期间,上海歌剧院都没放松过。“从我2月16日回来之后,上海歌剧院是第一个开始考试的,包括所有合唱团员的考试、乐队的考试,歌剧团的各位主角每个人都做了大师班视频、乐队考试之后整改包括每个声部的分排,都在进行。后来我们4月22日和经典947频率一起邀请海外乐团为中国音乐接力,举行12小时接力音乐会,到今天《唐璜》上演,我们的脚步就没有停过。”
如此卖力,许忠说是因为“我们的危机感一直要有,疫情期间也要创造机会,给歌唱家、演奏家创造演出的机会——就像芭蕾舞团长辛丽丽说的,如果他们的舞蹈演员不练功了,就将面临肌肉的萎缩。”
2020年初,许忠作为首位登上悉尼歌剧院的中国指挥家,执棒澳大利亚歌剧院一连演出八场《唐璜》,引起轰动。“近年很少国内剧院排演完整的莫扎特歌剧了。在熟悉威尔第、普契尼歌剧的演绎、尝试过瓦格纳的乐剧之后,趁着这个演艺市场相对清淡的‘空窗期’,回归到古典主义、精雕细琢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很有意义。”他说,艺术机构需要给艺术家寻找这样的机会。
据悉,音乐会版《唐璜》还将创新制作视频版本,供“云上”播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上海歌剧院/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