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时期纪实摄影展呈现可歌可泣的抗疫场面
2020-07-2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除署名外)

作为市民文化节的重要内容,“拾城记疫”——我们的新冠时期纪实摄影展今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揭幕。这是继“最美守护者”上海市群文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以后,上海市群艺馆举行的又一次抗疫主题展。所不同的是,此次参展者从上海拓展到了很多座城市。这些作者的镜头串在一起,就向展现了各个时期全国抗击疫情可歌可泣的场面。

这个由上海市群艺馆与中国首个纪实摄影师联盟“拾城”共同主办的展览,从战、防、空、宅、复这五个板块呈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独特的纪实影像风格,细致的观察,让观众在光影艺术中体会疫情前后不同的感受,引发思考。

在现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遇到了上海摄影记者赖鑫琳。他曾去武汉抗疫一线拍摄40多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一张照片是赖鑫琳最得意的。那是3月9日方舱医院休仓,在送走了最后一位病人,一个医务人员如释重负地躺倒在病床上。赖鑫琳说,那是一位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医生,送走了最后一位病人他很欣慰,但方舱医院曾经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家都走了,他又会感到几分失落。照片呈现了这位医务人员复杂的心情。

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位病人,一位医务人员如释重负地倒在病床上休息。赖鑫琳/图

展览中有一组医务人员和病患的日常工作生活照,武汉和上海医疗队共同组成的“插管”冲锋队正在为患者插管,方舱医院的护士在仔细参看患者的体温,一名高三的学生在病房复习功课,武大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地检测着ECMO,上海一处应对冠状病毒疫情的医学观察点,两位身着厚重防护服的护士穿越前往隔离区的通道,武昌方舱医院的最后一夜,留守的医护人员与患者挑灯话别。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摄影师朱骏认为,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常常遇到如何去平衡自己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比如疫情期间如何做到既能理性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又能投入感情拍出有生命力的照片,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显然,在“拾城记疫”——我们的新冠时期纪实摄影展的参展者都做到了这一点。

2020年2月8日,一位老人拎着刚刚检查好的报告,一个人孤独地坐在“热闹”的雕像之间。王翮/图

在嘉峪关的村路上、在西安的医院门口、在武汉小区的进出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在为出入市民检测体温,在北京、在上海、在杭州……不同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值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这些影像资料中,让更多的人看到,虽然空间隔离,虽然身处不同城市,但人与人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关联起来,全国一盘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在这个共同体中,思至今日全球疫情,全世界的人们都必然处在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展览将继续到8月30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