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020-07-26 生活

不同大小、不同疏密的蛋壳镶嵌,体现出不一样的韵味。 本文图片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摄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这两个从事手工艺制作的小伙子,踏上自己的学艺道路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一个从“声音”开始,因为吹不好箫,便开始自己动手做一支能吹出动听旋律的洞箫;另一个从“色彩”开始,着迷于漆艺丰富的色彩表达,如今又在全心用蛋壳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虽然学艺的初衷不同,但是成长的道路却分外相似,在坚守传统与创新作品的路上,他们不寂寞,惺惺相惜,互相帮助。

  蛋壳镶嵌 步步细心  

走入陈保李的漆艺工作室,他正一手拿着镊子,一手捧着一个碟子,小心翼翼地往一个盘子上粘贴蛋壳碎片。如此细致入微的工序,全部出自这个90后的小伙子之手,实在让人既惊讶又敬佩。

小众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虽然这个位于智成文创园的工作室面积不算太大,也就几十平方米,但是其中陈列的作品却不少,大到屏风,小到手串,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将这门传统的手艺带进了现代生活。原本以为蛋壳镶嵌是一门颇为小众的传统手工艺,原来可也以被运用到那么多的器具和领域里。的确,非遗的传承,更在于活态化发展,只有让精湛的手工艺依然在人们生活中,并有有喜爱它、欣赏它、使用它,才可能进一步扩大可供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直乐呵呵的陈保李来自海南,是一个黎族小伙儿,在上海工艺职业学院上学的时候学的是油画专业和漆艺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师从漆艺大师项军学习蛋壳镶嵌,现在和同门的两位师兄弟一起开了这个“漆器综合工艺室”。虽然他们三人在漆艺的主攻方向上各有不同,但是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跨界合作,这也是为何,他们的作品总是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无疑是幸运的——非遗这条路虽然不那么好走,但是好在,在坚守传统与创新作品的路上,他们至少是不寂寞的,可以惺惺相惜,互相帮助。

用贝壳和蛋壳镶嵌的作品。

不徐不缓地丰富作品与人生

“黎族属于岭南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内涵。我从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中找出创意的灵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法。”陈保李自豪地说道,“我选漆艺专业是因为我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色彩特别有感觉,尤其是对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变化,色彩的饱和度有兴趣。漆艺以色彩呈现为主。而我之所以喜欢其中较小类别的蛋壳镶嵌,那是跟我们民族特色有所关联,我们民族服饰上都有一定的银饰,它可以代替润白色,但我在这里可以用蛋壳来代替银,这样就产生了色彩与蛋壳的结合。这些就足够使我对漆艺这门手工艺专业有特殊的眷恋。”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以蛋壳作为主要材料和表现技法,用来描写出一段故事,或是描写出一段美好的过往回忆。

“在我制作之前要先对蛋壳进行分配,选好蛋壳大、中、小,为制作作品做准备工作,以便较准确地完成作品。蛋壳选好后,要先看作品中哪一项适用大部分镶嵌就从哪一项着手,制作时要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上粘贴。我们做手工艺这行,就是要慢慢来,千万不要急躁,一急躁最终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理想的效果,例如凹凸不平和达不到巧妙精美的呈现。制作时,首先要考虑镶嵌出它的前后关系,蛋壳布局的松散关系,蛋壳与蛋壳之间的变化,这样就有多少、轻重的关系了。否则作品就会缺少疏密有致的结构,丢失布局之美。一步一步来,要细心懂得把握整个画面的调整平和,这样就会做出有丰富色彩关系与内涵的作品……”一说起蛋壳镶嵌,自称平时不善言辞的陈保李一下子就话多了起来,那股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他这些年来继续坚守,不断创新的源泉。

鸡蛋壳看似脆弱渺小,但是经过陈保李的巧手与巧思,却可以用它们粘贴出美轮美奂的新世界。在未来,他将继续探索更多更广的应用场景,将这门非遗手艺以更多元的方式在世人面前呈现。

陈保李  蛋壳镶嵌工艺师

▌蛋壳镶嵌

这门技艺是在蛋壳干固后雕除不整齐的部分,经上黑漆,刷细炭粉,打磨,全面髹漆,再打磨,使其显出蛋壳花纹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镶嵌装饰技法。

  洞箫悠悠 宁静致远  

“之前我学习吹洞箫的时候,怎么吹也吹不好,后来有一个行家一语点破,说是由于我的箫不够好。于是,我干脆就向洞箫邹派制作传承人朱佳良拜师学艺,从如何挑选竹子开始,学习如何制作洞箫。”洞箫制作非遗传承人陈臻的入行过程颇有偶然性与戏剧性,而且这也并非是他目前的全职工作,但是无论是自己制作洞箫,还是教别人制作洞箫,他都是极其认真的,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有茶有箫,相得益彰。

想吹好就先从制作开始

经过精心的设计,陈臻的洞箫工作室处处充满着浓浓的中式风韵,哪怕心情再浮躁,室外再火热,一进门,心就会自然而然地静了下来,再听一曲现场版的洞箫独奏,泡上一杯香茗,所谓心静自然凉,这种惬意与心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美妙。

多少年的竹子最合适做洞箫?每个洞距离多少最合适?对于这些问题,不要说是普通人了,哪怕是吹箫的人,也未必个个全知道吧。正是因为有着“如果没有一支好箫又怎能吹出好曲调”的想法,陈臻在五年前,托了多位朋友,终于得到了向洞箫邹派制作传承人朱佳良学习的机会。朱老师生活在苏州,虽然距离上海不算远,但是来回次数多了,难免也会让人觉得疲惫。但是这对于陈臻来说,不算什么,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苏州找老师学习制作洞箫的技巧。在他的工作室里,至今还挂着恩师的照片。

既是工作室也是小舞台

工作室主要分为两大区域——工作区和表演区。工作区里,只见一大捆一大捆的竹子堆放在一起,那是制作洞箫的原材料。陈臻随手从里面抽出一根竹子介绍起来:“制作洞箫,多选用紫竹,竹子要老结,差不多四到五年的最为合适,纤维要细密紧实,竹材要阴干烘透……”为了得到最适合的紫竹,他定期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直接去江浙竹林里选材。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样的,每根竹子每节的长度甚至粗细也是不一样的,工厂里那些事先设定好打洞数值批量生产的,很难保证将每个洞打到这根竹子最适合的地方,这就会导致最后吹出来的音色不那么完美。这也正是为何陈臻如此钟情手工制作洞箫,学习这项非遗技艺的原因。除了自己潜心研究制作技巧,他还会招募一些有兴趣的小朋友一起来体验这份传统手艺。

陈臻是土生土长的嘉定人,用赤子之心馈一方水土,如今,他经常会为嘉定的相关文艺演出、非遗推广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区的旁边,就专门有一个小舞台,原来,每逢节假日,这里经常会举行一些小型的演出,无论是学校活动也好还是兴趣拓展也好,他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可以加入进来,了解洞箫、喜欢洞箫。

陈臻  洞箫制作非遗传承人

▌洞箫

洞箫属于边棱气鸣乐器,是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作箫,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多半用九节紫竹制作,也可以用白竹制作。常用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