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之外的“未来城市”
2020-07-26 生活

青年报记者 蔡娴

龙华寺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韩国坡州书城……在上海,有一个地方能让你足不出沪,也能欣赏到各地的优秀建筑作品,它就是藏身于静安区江场三路风语筑大楼9楼的建筑模型博物馆。别看它藏得这么深,这家全预约制的博物馆目前的可预约时间已排到9月份,是不折不扣的“网红”博物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何镜堂作品

一束光点亮非常建筑模型

走出电梯,你首先看到的是一条黑色的通道,显得神秘感十足,突然间对面的翻片数控墙上开始“播放”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与建筑模型的图案元素等,科技感十足。推开黑色的大门,博物馆内部却是大面积的白,瞬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空间对比,正如1楼风语筑接待大厅墙上的标语——“好玩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博物馆的主展大厅正在展出的是建筑师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模型展”,共展出33件模型作品,其中包括玻璃钢宅、缎库合院、同济建筑广场、西打磨厂改造、龙华寺博物馆、韩国坡州书城、2010上海世博会企业家联合馆等等,这也是张永和作品在建筑模型博物馆的首次集中展出。有趣的是,每当你迈出一步,地面上会有特殊设计的光影追踪着你的脚步,参观者每走一步,都有闪烁的方块光斑跟随前行,灵动又可爱。同时,这束光还会照亮你眼前的模型,便于你仔细观赏。

博物馆收藏了约300件来自国内外有名建筑师们的模型作品,有张永和、水雁飞、马岩松、王澍等当代建筑大家的作品,也有叫不上名字却令你好奇的先锋设计作品,甚至还有初出茅庐的学生作品。建筑模型不仅风格各异,材质也非常多元,有实木、混凝土、PVC,甚至也有碳纤等材料。这些模型不仅反映了建筑师及建筑设计行业所经历的建造技术发展、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与革新,也折射出不同设计语境下的建筑风貌,更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据博物馆负责人蔡雯婷介绍,这些模型藏品搭配数字化的展示手法,希望打造出一种“未来城市”的概念,馆内还暗藏了《头号玩家》《银翼杀手》等14部科幻电影和2部科幻小说的彩蛋。

《结缘堂》 俞挺作品

这是设计语言也是宣言

之所以会诞生这样一座有趣又特别的博物馆,是源于风语筑创始人李晖的一个建筑梦想。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李晖在创业初期,通过创办模型公司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希望能开一家模型博物馆。后来,又受到日本“建筑仓库”的启发,李晖希望打造出中国首个建筑模型博物馆。

“建筑模型代表了建筑师的设计和风格,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建筑模型博物馆是为建筑师和公众搭建的公益平台。”在李晖看来,从建筑诞生的第一天起,建筑模型就成为与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建筑模型本身反映了建筑师及建筑设计行业所经历的建造技术发展、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与革新,也折射出不同设计语境下的建筑风貌,更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收集和保存建筑模型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李晖找到了好友,同时也是知名建筑师俞挺,为博物馆操刀设计。“既然博物馆集中展示的是各种建成或未建成项目的建筑模型,那么如果以宏观的视角观察这些千差万别的项目,然后一旦悬置它们的地域和时间的差异,它们其实可以一起构成一个世界。”于是,俞挺决定把整个博物馆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未来城市”模型。而这些收集来的模型就是这个未来城市肌理上的不同的构成部分,它们各自发散性地预言着不同的未来。这样的模型博物馆才是具有建筑学意义的,这就是Models in model。

俞挺使用了5653根钢管建造出一座“垂直城市”。他把结构柱和装饰柱在尺寸和视觉上设计成一样,来刻意削弱结构的存在表达。而这些钢管连续形成序列后,又成为“垂直城市”不同区域的分隔界面。俞挺认为,“垂直城市”是超级城市未来发展唯一可能的方向,而只有贯穿于立体交通工具之间的多功能综合建筑群,才能称得上是“垂直城市”。否则,仅仅是超级摩天大楼而已。所以,他选择了高难度的自我挑战,以复杂又艺术化的联结方式,精心陈列每个建筑模型。除了黑白灰,在博物馆的三个角落,俞挺还分别用红黄蓝三色点亮了三个特别的展出空间:红色是Olympus(《苹果核战记》),蓝色是Asgard(《雷神》),黄色是Arrakis(《沙丘》)。“它们其实也象征了一件事,纯粹的空间终究要突破界限更华丽地拓展未知的领域才能持续性发展。”俞挺解释说,他特别标记的这三个空间,是同时作为这个城市的神圣空间联系着建筑模型博物馆和真实世界。

馆内还有一处神秘之地,就是藏在一侧的楼梯间,俞挺原本想将其设计成储藏间。但当他站在这个空间里,却有了新的发现:本来为了减轻夹层重量而把楼板变成了穿孔板,结果光线漏过板上的洞孔窸窸窣窣地洒进房间。“这光线让我心头一动,我决定把这个空间设计成一个特展厅,并命名为Tyrell,向伟大的《银翼杀手》致敬。”墙上还颇为契合地留下了贝聿铭的一句话:让光线来做设计。

俞挺说,他把这座建筑模型博物馆当作了一种建筑学的宣言:“建筑学需要以建筑作为工具去思考人类的未来命运,直面未来。建筑学不能躲到历史、文脉和地域所构筑的果壳后面,而是以这些作为起点去创造更宏大的未来或者是卑微的神灵。坚固,永恒性或许是我们坚持的一种幻觉。但那种开放性、临时性、多样性、偶然性,意外或者短暂的失忆,瞬间的灵感,昙花一现的美丽和轻微的脆弱也是值得建筑学关注并由此创造什么。”

  ═  展品  ═  

《竹里》 袁烽作品

从博物馆的2层俯视,只需一眼就会被这个倒卧的数字“8”,或者是“无限”(∞)的符号吸引。这是同济大学袁烽教授的《竹里》建筑模型。(建筑物位于成都崇州市道明村)。《竹里》曾在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中,作为中国对“建设未来乡村”的实践作品展出,凭借建筑数字化设计方法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示范实践了自然、城市与建筑的共生关系,获得瞩目无数。

《垂直玻璃宅》 张永和作品

这件《垂直玻璃宅》的建筑模型,是张永和于1991年设计而成的。当时,它是日本建筑师杂志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新建筑住宅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张永和因这一设计获得了荣誉提名奖。这件作品是一个城市住房原型,探讨了垂直方向透明的概念,也是对现代主义水平方向透明以及玻璃屋总是面向景观开敞且没有私密性的一种批判。将经典的玻璃屋旋转了90度的垂直玻璃屋的特点从某方面来说是精神层面的:封闭的墙体、透明的楼板和屋顶使房屋面向天空与大地开敞,使住户正好处在中间,创造了一个冥想的场所。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