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暑期,精彩生活|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妙,大世界玩法大不同
2020-07-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说起夏日,你的脑海里会想到些什么呢?那些年被高温支配的恐惧,三伏天里火力全开的大太阳,松窗竹户外错落有序的知了鸣,抱在怀里谁也抢不走的冰镇西瓜……在这个不太一样的2020暑假,“蜗居”上海也可以并不枯燥,这不,今年暑期一场属于孩子们的夏日非遗狂欢盛宴又在大世界亮了相。

新上线的2020黄浦区非遗暑期学院,是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浦分中心)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孩子们呈现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暑期生活。主办方设计了丰富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包括编织、衍纸、拼布艺术、文化讲座等,活动覆盖上海大世界、黄浦区非遗保护中心、皓古文化艺术馆、五里桥街道桑城居委,传艺中心公众号也将同步开展适宜青少年们的线上文化类讲座,总计80多节课时。

 白相大世界  串联起上海小囡的儿时记忆 

白相大世界,常常是几代上海小囡最喜欢的暑期生活,在这里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王牌”哈哈镜,也有各种杂技、表演、戏曲,了解传统海派文化,来大世界走一遭,可谓是浓缩上海前世今生的多棱镜。

暑假刚刚开始,上海大世界里已经人头攒动,记者发现来这里有玩的人大多是大人带着孩子,随处闻见童声洋溢,童趣无限。

“不去大世界,枉来大上海”,在历史旧照中,穿越百年的大世界往事让人看到了开办于1907年的大世界,如何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远东第一游乐城。2003年,大世界闭馆修缮,并于2017年3月起正式开放。曾誉为中国文化“东方之门”的“大世界”百戏杂陈、诸艺集成,成为了解上海民俗文化的窗口,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标志,是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能够唤起人们对老上海文化、历史回忆的地标。

结合“非遗”亮点,重塑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非遗暑期学院也是最适合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的展现载体。在线上云课堂中,孩子们可以体验中华陶艺欣赏、中华毛笔和书法、二十四节气、五香豆制作技艺、茶艺等课上。而线下的“非遗”体验更是精彩纷呈,什么是拼布艺术、衍纸还有编织、创意剪纸手账?结合非遗与童趣,开发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暑期课程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们一起体验亲子课堂的乐趣。手作的乐趣,只有亲自上阵“动动手”才能实践中见真知,才能体会到“匠人”手作的不易,匠人造诣的精湛。

 衍纸制作中  体味“四君子”的品格 

7月25日,第一期衍纸“梅兰竹菊”系列手工传习课如期而至。活动期间,家长和孩子们风雨无阻,战酷暑,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和手工老师极其认真负责的授课精神深受好评。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雅士以其曼妙的文笔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写下了许多传世的文章及诗词,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

在兰花制作中,课堂伊始,老师便针对兰花制作的步骤和要点进行初步讲解,随后开始指导各组亲子家庭撸起袖子动手操作。

把细长的彩纸一圈圈卷起来,并进行捏、黏,这些动作看似简单易懂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不过,在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下,“小手”和“大手”都渐渐熟练起来,不一会,一朵朵兰花在家长和孩子们的手中静静绽放。随着最后一道工序,即组装拼贴的结束,10组家庭纷纷完成了自己的精心之作。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课程中孩子们感悟了“四君子”的高贵品质,探波傲雪、空谷幽放、清雅淡薄、凌霜飘逸;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造精神,体会了手工制作的乐趣。

 大世界讲坛  娓娓道来非遗背后的“匠心” 

在这场贯穿整个暑期的“非遗学院”课堂,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包罗线下线下,可谓精彩纷呈。在上海大世界,从7月11日开始,每周一场的大世界讲坛,主打文化牌,邀请名师大咖为小朋友“现身说法”。

在记者围观的首期非遗暑期学院大世界讲坛上,上海诗人周黎明开讲《电影语言 诗歌意境》。“世界很烦躁,诗人也很焦虑!这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这是一个连文化也成为快速消费品的时代!好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上海诗人周黎明在诗歌创作领域推陈出新,创造出“电影诗”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

有趣的是,周黎明不但是诗人,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经历,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验,文化积淀如何为梦想插上翅膀,也让孩子们从“前浪”身上吸取了更多的能量和养分。

讲坛结束后,周黎明还为听众赠送了自己的诗集《独白、对白、旁白》。他说:“所谓独白,是一个人内心的争斗,从而你了解自己是谁,与自己展开对话。所谓对白,则是我与世界、与自然、与他人的争斗;这是你和世界对话的方式,是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谓旁白,则是自然之声,也是生命中最美的回响,它是外力,也是很多事情莫名其妙的推动者。希望即便有这样的外力,你依然能做一弯清澈的碧水……”他说,写诗跟做任何事一样,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需要一如既往,坚持不懈的执念。

诚然,不论文学还是传统文化,更需要一种传世经典的留存。非遗的道,传递给孩子们的恰恰是这种匠人匠心,值得一辈子坚持去做的一件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