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有为青年|90后妈妈打造了一个“以娃会友”的天然农园
2020-07-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社区不应该只是业委会、居委会的事,社区好我们业主是直接的受益人。所以说,每一个人都是社区的主体。所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就应该是责任的主体。”90后二胎妈妈孙洁是杨浦国定一社区“自然共学营”的负责人,也是一名热衷于社区事务的核心志愿者。

这4年来,孙洁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社区妈妈活跃在2000多平方米的创智农园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以娃会友”的天然农园。这也让她找到了久违的乡情。眼下,她正考虑注册一家社会组织,让项目实现可持续运作。

她和社区达人一起“以娃会友”

如今的孙洁是社区里的“民星”,不少人都亲切地喊她“小样”。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她个子小小的。

午后时分,记者来到位于伟康路129号的创智农园,孙洁与几位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玩得兴起。吹着泡泡机,徜徉在泥地里,大家体验了压水井全过程。这是一种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起初并不顺利的轩轩,在后来赶来接他回家的爸爸的帮助下,成功将地下水导出,灌溉田地。

在一处田地里,园艺师王武老师、瓜妈等三人正在挖空心莲子草。“这是‘外侵物种’,如果不清理干净,就会大量生长,吸取其他植物的养分。”志愿者瓜妈解释说。

约莫到了下午五点多,下班的爸妈陆续赶来,签下自己的名字,将孩子们陆续领走。他们大多会在这城市农园里逗留片刻,与孩子们一起亲近自然。当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孙洁便带上7岁的老大,回到一墙之隔的国定一社区。

位于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国定一社区是退休工人的扎堆地,也是新白领聚集居,是一个典型的混居社区。创智坊新社区和国定一老小区毗邻而居,两个小区的居民鲜有交流。

孙洁是一位二胎全职妈妈。平时在家她主要运营自媒体。别以为全职妈妈很闲,当老二出生后,孙洁更忙了。她用背巾裹起女儿,背着二宝去读心理学。大家以为她背了一个包,下课后老师忍不住瞧瞧包里装了什么,竟然是一个孩子。后来,她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这无形中为她参与社区治理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居住在国定一的90后,孙洁经常在创智坊所在的社区花园里做志愿者,看着两个紧挨着的小区彼此陌生,想起自己小时候乡村社区的温情时光,她希望能打破这种隔阂,让两个社区里的居民一起感受“远亲不如近邻”的温馨。

在这个社区定居了7年多,孙洁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从参与者到当志愿者。在两个小区之间有一座美丽的社区花园,这让孙洁想到,可以在这里通过活动互动,让孩子们成为朋友,这样家长们也就自然地发生链接。很快,孙洁就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妈妈,自发开启了社区互助自然共学营。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有丰富的课程,四年来已累计组织了100多次主题活动,参与的青年志愿者200多人,受益的社区小朋友超过200人。最初孙洁举办社区互助自然共学营,只是想以社区邻里互助的形式,给寒暑假的孩子们找一个托管游乐的场所,并在社区花园中给予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教育。没想到随着共学营的深入开展,活动还带动了周边青年家庭参与社区志愿行动,并持续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领域拓展。涂鸦墙、睦邻门……在街道和居委的支持下,社区慢慢发生了大变样。

从“玩票”到形成机制和品牌

让孙洁引以为傲的是,每年的社区互助自然共学营都人气爆棚。“在这里,孩子们才是主角,才是主导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项目经理,家长、老师们只是助理。在共学营里混龄的孩子们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开设一个市集,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做规划,制订市集怎么玩的规则,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成为实践者。”

社区互助自然共学营针对的是社区的孩子,这和成年人的活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需要组建青年志愿者,前期的认真策划和后期的落地执行,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孙洁一方面积极对接社区中有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教职人员,深度挖潜社能人;另一方面鼓励社区的热心青年进行主题阅读,自学专业知识,为自我赋能增能。通过努力,青年居民们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最多的20人,大家分工合作,精心制定了委会管理制度和共学营的管理规约,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前期报名、物料的准备,到项目的实施、活动的分析汇总等,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流程。

在开放的社区花园里,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会更大,孩子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青年志愿者团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为孩子们购买了团体保险,同时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共学营还对志愿者们开展了必要的安全应急救护培训,让他们具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能力。

从刚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后面的项目化运营,志愿者们按照各自的能力和兴趣,分担了财务、活动策划、后勤保障等各个岗位的工作。有2名妈妈分别负责采购、出纳和记账,建立了非常透明的明细账。家长志愿者活跃在活动的各个场景中,从活动前搬运、清理物料和器具,活动开始后引导营员签到、活动中给营员拍照、录像发到微信群里。

共学营的开展也让陌生的妈妈们彼此凝聚起来。有一次,一家机构联系上了创智农园的负责人刘悦来,称有1200份蚕宝宝因为孵化得太早了,没有桑叶,想要送出去,却苦于没有渠道。刘悦来转而联系到孙洁。妈妈群里有很多自媒体高手,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仅三天,千份蚕宝宝就被认领一空。

 ==对话== 

在这里我找到了久违的乡情

记者:共学营为何有那么大的魅力,有什么趣味项目?

孙洁:今年7月份我们举办了4期夏令营活动,下个月还有四期。这是一个野生的自然营,孩子们自己策划活动,家长老师只是帮助他们。这里有运动、艺术、美味大师、园艺、创客、野外探寻工坊等项目,孩子们可以劈柴、钓小龙虾、烧烤,与自然亲近。

记者:作为一名二胎妈妈已经很累了,为何还有余力策划社区活动?

孙洁:我之前在大学里做助教,后来一直从事和教育有关的探索。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孩子的综合能力比成绩更为重要。

带孩子7年了,学了心理学后我明白了为何有些妈妈带孩子越来越累,是因为孩子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参与户外共学营,也是让孩子们自然形成社会化的过程。

记者:开展社区融合活动,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有碰到哪些困难吗?

孙洁:在办共学营的过程中,不仅家长之间,小朋友之间也会有冲突,这时,我会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与他们沟通。这非常考验人的耐心。

共学营办了四年,我发现孩子们的社区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营地里的表现和家里不同,在营地里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和别人相处。现在一些小朋友父母是双职工,属于隔代抚养或者保姆带大的,这些孩子的情感是缺乏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拧不紧螺丝钉就哭闹半天,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问题,孩子通过哭渴求获得满足。为此,我们会制订营规,孩子们虽然有冲突,但是也有沟通。

记者:共学营对打造熟人社区有何助力?

孙洁:我是江阴人,在老家逢年过节,乡亲们会互相送粽子。来到上海,觉得居民们不相往来,很有规则感。在共学营里,不仅孩子们产生了友谊,家长们也互加微信,以娃会友。有的家长还会煮绿豆汤送来,在这里我找到了久违的乡情。

 ==记者手记== 

本以为全职妈妈是最闲的一群人,孙洁等青年志愿者却让人看到了乘风破浪的妈妈们。为了带娃,有段时间孙洁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料理家务,利用零碎时间,每天竟也能拼凑出8小时的工作时间。

尽管赋闲在家,她并没有想到放弃事业。而是开起了亲子类公众号,建起了母婴类社群,开展了社区共学营。

原本只是满足社区互助需求的自然共学营,但因为社区的孩子,聚集起了社区中的家长群体。随着社区互助自然共学营的不断发展,社区青年们已经更深入地参与社区治理。孙洁带领她的小伙伴们成立了100多人的社区青年志愿者团队。社区青年家长们也成立了30人的民间互助小团体,他们在尝试社区自治公约的制度创新,立志成立一个立足于本社区,服务于全街道的社区互助组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