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GDP年均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一位,这个区是如何做到的?
2020-07-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记者从今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专题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5年来,长宁GDP年均增速达到7.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在上海中心城区中位居第一。

  创新驱动    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自2015年起,长宁区累计实施254条改革举措,其中包括许多全国、全市首创的改革。主动探索的“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以及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后4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应对疫情,比如,在全国率先探索“一址两证”“空餐地享”,帮助企业转型、渡过难关。支持企业拓展酒店、邮轮、码头等区域的防感染标准认证业务,帮助企业危中寻机。

自2016年开始每年开展“访千企”,今年走访1.6万家企业,解决诉求4400多个,解决率97%,全力当好“店小二”。率先设立互联网审判庭,累计受理3515件。

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区经济的“主力军”,税收占比达 82.6%。2015年以来全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翻番、税收增长45.5%。今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实现逆势正增长,人工智能重点监测企业税收增长 12.34%。当前长宁区集聚 4900多家互联网企业,美团点评、拼多多、携程3等一批富有潜力的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

长宁区是虹桥品牌的发源地,1986年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在长宁。0.65平方公里的“袖珍”园区面积虽小、能级很高,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3亿元,累计实到外资38.8亿美元。

  激发活力    推动城区治理更加现代  

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36部法律的意见征询,29条意见被采纳,架起了最基层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直通车”和“连心桥”。“两代表一委员”共接待群众2225人,接受群众反映问题1845个,已解决1431个问题,群众满意率达99.16%,加强居民区分类治理,针对不同小区的特点和需求,实施社区治理“五大计划”,连续两年探索加装电梯服务中心、AI+社区、古北国际社区治理、老年宜居社区等21个社会治理创新“一街一品”项目。

此外,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目前正在新华街道实施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特色等六大行动92个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实现各街镇全覆盖,让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现更多的善意与温暖。大力开展架空线入地,2018、2019两年累计竣工45.38公里,每年竣工量均占到全市总竣工量的1/4。 今年继续开工39.5公里、竣工27.6公里,到今年年底,实现中山公园、虹桥、临空三大片区整区域架空线全面入地、全区主要交通干道架空线全面入地。

在全市率先开展破墙开店整治、率先完成户外屋顶广告的全面清除,全区10个街镇全部被评为市无违建创建先进街镇,精雕细琢推进城市更新,“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美丽街区商旅文更加融合、更有温度、更具品味,幸福里、上生新所、苏州河健身步道等公共空间焕然一新,一批小而美的社区“微更新”让环境有了大提升,“素颜”可发朋友圈。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