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红色故事,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上海打响一批红色文化品牌
2020-07-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肩负着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城市的红色底色擦得更亮的责任使命。本市全面启动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来,着眼思想引领、着眼历史根脉,也着眼文化定位。其中,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成果不断。今年书展期间,一批相关书籍将做首发式。

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

组建党的创建史理论宣讲团队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了解到,上海落实中宣部重大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党实践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研究”,已经立项市社科规划“党的诞生地史料挖掘与建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30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系列”专项20项,连续举办3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全国学术研讨会,深入开展建党历史和党创建时期的思想理论、组织发展和制度形成的研究。推进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发掘保护,启动对报道中国革命消息的华文报纸《工人之路》的研究征集工作。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组建党的创建史理论宣讲团队,联合浙江省嘉兴市共同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料长编》的研究和编撰工作。

实施“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方面,上海出版界积极响应“党的诞生地”宣传发掘工程,提前规划、扎实推进,坚持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相结合,坚持内容精品与宣传普及相结合,坚持线下与线上一体化结合,通过学术研究、档案史料、文艺创作等一系列出版成果,宣传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传播传承红色文化。

其中,市委宣传部出版处牵头,去年8月于上海人民出版社挂牌成立的“上海市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具体统筹出版“党的诞生地”图书,全力推进以党的创建、建设和共产党人精神风貌为研究重点的理论著作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理论读物编辑中心总监鲍静说,目前已推出超过30种精品主题读物。包括理论研究类的《中共创建史研究(第2、3辑)》《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等,史料汇编类的《不忘初心——上海市档案馆藏红色文献选萃》《上海工人运动史大事记》等,图文资料类的《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马林画传》等,红色故事类的《战上海》、“红色起点”系列丛书(6种)等。

《战上海》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革命者》《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被中宣部列为2020年重点出版物选题。

百年“渔阳里”

革命青年始终蓬勃朝气

今年8月,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百年。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渔阳里,更多的青年人感受百年前的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以民族和国家为己任,追寻光明的担当和使命感,出版社也将目光投向了寻踪百年渔阳里。

《新渔阳里六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红色起点”系列丛书中最新出版的一种,以纪实文学形式真实再现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长历程,从不同角度书写了新渔阳里六号里的一个个红色故事。

学林出版社副社长楼岚岚说,以新老“渔阳里”这一区域为中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个党的组织,第一个团的组织,第一个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第一份党刊,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全译本,第一份中国共产党的宣言等等,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都在此完成。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党的中央局领导机关也设立于此,可谓地位特殊,意义重大。

围绕于此,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的重点出版项目“上海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丛书”包括《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已出版)《俞秀松画传》(已出版)《渔阳里人物故事》《渔阳里研究文集》《追寻初心:“上海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论坛文集》《回望初心:“上海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论坛文集》《渔阳里史事辑录(1920—1922)》等,以渔阳里为重点研究对象,将党史同城市史、区域史结合起来,从而拓展党史研究的空间和视角,深入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

上海大学出版社的新书《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则是遴选了“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会上部分优秀会议论文,在专家学者投稿论文的基础之上,经过后期精心修订润色集结而成,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当前学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回顾,并藉此与广大研究者分享这一学术成果,以期促使更多的学者就“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一论题做出更为深入透彻的研究成果。

上海小弄堂

讲述红色故事

弄堂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上海的弄堂里诞生的,从此红色基因在中国,犹如在四通八达的弄堂蔓延一般,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中华。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在书展上首发《红色弄堂》一书。在上海的老弄堂里,至今保存着30多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址,有些成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有些则依旧作为普通民居存留在共和国的记忆中。这次的新书充分挖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选取了35条弄堂,从介绍这些弄堂的历史、建筑、环境入手,使读者深入其境,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关系,明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的历史原因,也重新发现红色弄堂里中的革命故事。

85后的黄诗韵是《红色弄堂》的责任编辑,在她眼里,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用生动的小细节来见证恢弘的大事件。“细节含有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见微知著,引人入胜。比如说,中共二大本应有12名代表出席会议,但最后参加会议的只有11人,缺席者为毛泽东。毛泽东缺席,竟是因为二大会址太过隐蔽,他没有找到地方。这也从侧面说明负责二大会务的李达同志吸取了一大的教训,选的会址更为隐蔽了。”黄诗韵举例道。

“让历史场景在读者眼前鲜活生动起来,远胜过说教和灌输。”黄诗韵期待,图书面世后,读者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上海的弄堂里走一走,重回初心之地,感悟红色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