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它的经验将反哺上交新音乐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7月29日晚,2020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简称MISA)闭幕演出——谭盾的《敦煌·慈悲颂》在上海交响乐团主厅奏响,悲天悯人的情怀除了感染着现场观众,也随着直播传向了全世界。
“疫情期间,MISA的举办让国际上很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都非常羡慕,但就我们而言,它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演出,而是体现了上交乃至上海的责任——用音乐温暖这个世界。”上交音乐总监余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而同一天,上交还公布了备受业界关注的2020-2021新乐季,这对全球文化界也同样是巨大的鼓舞。
夏季音乐节的举办体现上交责任
这一场闭幕演出,群星荟萃。谭盾担任指挥,沈洋、韩蓬、黄英、吴虹霓等四位歌唱家,以及龚琳娜和哈斯巴根两位原生歌手,将和兰州音乐厅合唱团、上海交响乐团一起,在陈奕宁演绎的、谭盾为这部作品特意复原的反弹琵琶和敦煌壁画舞背景下,为上海夏季音乐节收官。
谭盾曾说,自己创作这部作品,是希望观众在里面“听到慈悲和爱,也听到人类自己和大自然的深切对话”。
而这,也是余隆选择用这部作品闭幕的原因。他说:“整个夏季音乐节,所有的曲目安排都是精心策划、有深刻含义的。像开幕演出,为什么要选择西贝柳斯的《图翁内拉的天鹅》《忧郁圆舞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前面两者是忧伤的、担忧的,但后面有涅槃,代表着希望。而今天的闭幕,谭盾的作品是对世界的大爱,用音乐去温暖世界,这是音乐最有意义的地方。”
在疫情常态化之后,上交在上海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举办了MISA,让这个此前已经10年的上海文化品牌得以延续。余隆说:“坚持做,是因为上交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机构,还是一个文化机构,而且,以上交现在的水平和影响力,它还是一个中国和国际交流的窗口,它应该是有格局、有担当的。世界上关掉了那么多的演出,今年的MISA不做,不会有人因此来指责上交,但得益于中国和上海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努力,我们得以开了出来,对整个国际演出行业来说,它都是让人振奋的消息,它让大家看到希望。”
他透露,在上海决定继续举办MISA后,很多国际上的音乐家和音乐机构给他发信息,“他们会跟我讨论疫情下的演出新形式,了解上交的做法,包括我们在网络上的同步直播,他们也会看。所以,上交真的成为了世界和中国相互了解的一个窗口,这也体现了上交的文化责任。”
和疫情长期共处的经验将反哺新乐季
在MISA闭幕当日,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也正式发布。作为国内级别很高的上交音乐季,它会发布哪些内容向来都极受观众与业界的瞩目。在疫情时期,它更是有“风向标”的意义。上交团长周平透露,新乐季本来应该是“团厅音乐季”,既包括上海交响乐团自己的演出计划,也包括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策划项目,“但疫情的原因,我们大概需要分3批来发布,首批发布的,是以上海交响乐团为主的。”
疫情将和公众的日常生活长期共存,文化消费也同样如此。在重启了2019-2020音乐季尤其是举办了MISA之后,上交总结出了三大经验,这些经验也将反哺新乐季的举办。
针对疫情下公众活动减少的情形,上交将适度试水更多的“缩短时长”的音乐会。“这最初的灵感是来自我们新创立的‘晚高峰’音乐会品牌,这个品牌我特别喜欢,因为它让大家知道,音乐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为社会提供方便、服务市民的东西,音乐会不是只能有一个形式的,”余隆告诉记者,MISA借鉴这个形式,将包括开幕音乐会、交响组曲《阿诗玛》、李泉与乐队音乐会、沈洋“远方的贝多芬”音乐会在内的4场音乐会,去掉中场休息,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同时连演2场,“演2场,艺术家辛苦一些,但在目前观众30%上座率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当然,在新乐季,我们还会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线上直播经过长时间摸索尤其是MISA的大量直播,上交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因为疫情,现在大家都在做线上,质量参差不齐,观众的新鲜度也会下降,所以我们接下来也将总结这些经验,并针对年轻人做广泛的调研,去考虑如何保持品质,并让年轻人保持兴趣。”他说。
当然,新乐季最受关注的,还是海外著名的艺术家能否成行。“这是疫情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那就是任何演出都要做预案——MISA和之前的设计,变化比例在80%以上,如果疫情有新情况,我们用什么备选方案?海外大牌艺术家,怎么去跟他们沟通可能存在的14天隔离政策?这些都是我们新乐季正在做的。”余隆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