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要让孩子不变成“熊孩子”,首先父母不要变成“熊父母”
2020-07-2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最近举行的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评选耐人寻味,因为这个走过了近30年的著名赛事,首次引入了现场测试环节。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有45位小作者进入终评的现场测试,在评委们的见证下,现场进行书法和篆刻的创作。结果出现了一些“意外”状况——有一些参赛者现场发挥不错,竟比投稿还要精彩,但有的参赛者以草书投稿,现场竟不敢写草书了,其中“猫腻”一目了然。

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是上海规格最高的青少年书法赛事。每一届都吸引了大量孩子参赛,如果获奖,很可能增加孩子以才艺特长获取升学或其他利益的砝码。望子成龙的诱惑,总是让一些家长利用起机会来,罔顾真实与诚信,只记得自己这颗“天下父母心”。其实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评委过去也有过家长为孩子“捉刀助力”的怀疑。“字显年龄”,有的孩子分明写不出投稿那样的字,有大人代笔捉刀之嫌,“李鬼”成了获奖者?

在这种困惑之下,这才有了今年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加试”环节,最后果然让捉刀者现形了。其实现在很多青少年赛事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就像不久前举办的青少年科技赛事爆出的家长“助力”的丑闻。而现场测试被认为是目前能够检测孩子真才实学的重要办法。上海的另一个著名赛事“新概念作文大赛”早已启动了现场测试环节——大费周章地将全国各地的孩子请到上海来现场写一篇作文,就是为了分清楚李逵和李鬼。

现在的家长圈里有一种以“爱”之名袒护助力的风气,确实要洗洗干净了。从作业开始就全情深度介入,家长帮着孩子完成作业那都是家常便饭,至于代写书法、代搞科研、代为参赛,那也并不罕见。难怪有人惊呼,现在一些少儿赛事早已成为“拼爹的战场“——诸位家长以幕后推手的角色展开才艺、智商、学识的角逐,孩子反倒成了傀儡。

青少年学习书法不仅是掌握技法本身,更是塑造一种良好的品格和不畏艰难的意志。青少年赛事本来是激发孩子勤奋好学的一种机制,现在一些家长却功利主义泛滥,捉刀代笔、拔苗助长、弄虚作假,这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给他们一个极端恶劣的示范,让孩子丧失对科学和艺术、对公平和正义的敬畏之心,未来难免有样学样,极端者甚至走上人生的歧途。

要让孩子不变成“熊孩子”,首先父母不要变成“熊父母”。

>>>相关链接

现场命题、现场创作,为何赛事规则一改就屡现“猫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