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暑期,精彩生活|激光琴,能看到“声波”的吉他……都出自这些“小创客”之手
2020-07-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上海科技馆有一件著名的展品“激光琴”,3位六年级的小朋友只用了两个星期时间便“复制”了一台简易的“激光琴”。暑假里,孩子们在“创客营”度过了一个“科技暑假”。

科技小达人两周“复制”展品“激光琴”

“创客营——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活动终期评审及闭幕仪式近日在上海科技馆一楼科学live秀舞台举行。这架简易“激光琴”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来自上外附中等25所学校的43名学生由参观者变身展品设计者,组合成13个小分队,在“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中,用项目化思维学习工业设计,利用创客材料以及scratch编程语言、3D打印技术等,对展品进行优化和创新,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深化对科学的认知。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六年级的朱子轩、周诗怡、吴徐昊同学组成的“花儿小队”制作的展品“问琴”灵感来源于科技馆的“环形激光琴”,采用了原展品的科学原理,并且还进行了改良、创新。

小朋友们制作的这架“激光琴”外形有些粗糙,但还真能演奏出旋律。演奏者用手遮住一束光,激光琴就会发出声音,相当于拨动一根琴弦,使用这架琴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阶和乐曲,旁边还配有一个调节音段的装置,使看似只能发出7个音的琴,实际能发出21个音阶的琴声。

“激光琴各部件通过蘑菇搭扣进行组装,可以重复拆卸,便于维修、更换和运输。整体外形设计为透明非对称的斜阶样式,集观赏与娱乐为一体。”朱子轩演奏起曲目来,只见他用手遮挡激光,激光琴就可以发出声音。将手来回移动,可以发出不同音阶。“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手遮挡上部偏左的两组平行激光,可调节音阶。停止遮挡,恢复默认音阶,可根据演奏者的喜好进行调节。”朱子轩边“弹琴”,边解释道。

“我在学校里就一直编程,激光琴这点难度不算什么。”朱子轩是个科学迷,小学时就结合学习和生活,发明过“公交车防夹人装置”和“下课提醒器”。他并没有家人从事科技工作,但是从小就喜欢科学喜欢编程,长大后想当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天问一号”已经启程去往火星探测,这是小男孩最近最关心的事儿。

同组的周诗怡看起来文静清秀,却也是个“科学小达人”,她参加过DI大赛,她的课题《臭氧冰解决垃圾集中点灭菌除臭问题研究》还获得了今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当一名小创客,是他们课余感到最快乐的事。

部分展品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

创客营是上海科技馆自2019年以来全新推出的教育活动品牌,旨在让学生利用创客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与项目化思维,帮助建立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今年的“创客营——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活动主题为“展品设计师”。活动经过各个学校的申报、公众报名、面试选拔,招收了来自25所学校的43名学生成为“创客”。活动期间,开展了项目思维培训、调研探究、方案修改、搭建制作、成果展示等活动。

在当天的评审现场,13个小分队将各自设计的展品进行现场展示,讲述各自的设计理念、制作方式等。每个小组尽显神通,部分展品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最终,经过来自上海市教委、上海科技大学、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科技馆专业人士的现场打分,4个小组设计的作品获得“最佳创意奖”,4个小组设计的作品获得“最佳设计奖”,其余5个小组获得优秀奖。

在获得最佳创意奖的作品中,还有一件作品叫做“弦外之影”,它是一把可以让观众看得见“声波”的神奇吉他。它利用的是“视觉残留”原理,让琴弦的震动在黑白对比的滚筒上形成留影。这个留影,就是向观众展示的“看到的声波”。

这个作品的材料非常简单,采用了瓦楞纸、木条、薯片桶以及Orion组件和Mblock编程软件组装而成。它是基于科技馆“看得见的声波”的展品的改良,相比较科技馆的展品,这个作品增加了滚动转速调节与显示功能,以及琴弦的松紧调节功能,可以让观众观察在不同转速、不同松紧度下的“声波”变化。而且该作品取材简易,所有部件都方便拆卸、替换、维修,便于移动展示。

“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把馆内的展品改得小型化一些。”“创客营”负责人、上海科技馆展示教育处工作人员蔡一超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通过“创客营”,让孩子们搭建展品、写方案书,采用一般科普单位容易得到的材料,并进行优化,达到可以使用的标准,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