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火爆背后是蓝海,徐峥也想来“参一脚”
2020-08-0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白玉兰论坛8月4日办了个纪录片的论坛,徐峥导演参加了,还讲了个故事。

前些天,他为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去了千岛湖拍摄,拍完后被邀请到了附近的浙江遂昌县,结果知道了一个故事:杭州的一家餐厅老板,因为在遂昌找食材,雇佣当地农民帮他养鸡种菜,然后他很有心地发现他们的孩子不上学,于是他就捐资在旁边盖了公益学校;一位著名作曲家喜欢这个地方,经常来隐居、创作,又把这些孩子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我觉得这个故事太好了,美食、音乐、教育等元素都在一起,是很好的电影题材,也是很好的纪录片题材。”他说,他也想跨界拍纪录片。

事实上,纪录片如今确实“爆款”不断。但纪录片是否已经到了资本都认可的地步?优秀的纪录片人才,是否就能大展身手?参加白玉兰官方论坛“影像记录时代——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研讨”的中国纪录片顶级大咖们,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火爆】看纪录片的年轻人多了

对喜欢纪录片的人来说,他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的纪录片“优品”确实越来越多。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录时代,今年的抗击疫情,纪录片人排除万难,拍出了《人间世》《逆行者》等一大批让人动容的作品;在主题纪录片亮点频出的同时,纪录片创作题材更加丰富,《长江之恋》《航拍中国》《五大道》《大上海》等作品都是贯穿人文,穿越时空,展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如果国宝会说话》《水果传》《文房四宝》等展现了中国的饮食和古董文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马黎说,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系统调查显示,近一年多来,纪录片收视数据出现显著增长。今年上半年,有23部纪录片单集收视率超过1%,《人民至上:习近平指挥战“疫”进行时》收视率超过2%;纪录片的发展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纪录片的火爆,也体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们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带动起了看纪录片的新时尚。“像《希望的田野》《中国喜事》《巡逻现场实录》等等,以小切口大主题的现实主义纪录片,塑造了可亲可爱的平凡人,给人以温暖和感动,受到观众的喜爱。”马黎说。

确实,上海观众熟悉的《巡逻现场实录2018》,因为太受欢迎,里面的不少警察都成了市民熟悉的“明星”,年轻人看起这部纪录片,跟看电视剧甚至没什么区别,所以它去年也升级成了《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甚至入围了今年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大咖们都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广大观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有了更高要求,“纪录片以其在知识传播、艺术审美、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追捧。”

【不足】仍有空白领域需探索

《航拍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火爆成为了一个现象,但同时,它往更高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资金投入问题和收益问题。

2008年,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纪录片导演干超在为自己的新作《红跑道》做后期。“这两天我看《乐队的夏天》,看到木马乐队演出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了自己当时做《红跑道》时,片子里想用一首歌叫《我失去了她》,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找到他们,还是请电台很多人来听才知道是谁的音乐,”干超回忆说,他随后找到了乐队的公司摩登天空,打电话过去沟通版权使用问题,“对方直接就问我‘你能出多少钱’,我当时听了非常害怕,因为我也不知道应该要出多少钱。最后我咬咬牙说一千块,当时电话里估计时间停滞了10分钟,因为对方不知道该怎么接我的话。”

干超后来大概一句话打动了对方:“我是做纪录片的,这个片子的钱,都是我自己出,你们乐队命运都差不多,都比较穷……最后人家说,‘那行,就1000块钱吧’!你片子做得好的话,也是给我们宣传宣传。”

后来,《红跑道》拿了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巴塞罗纳国际纪录片节大奖、萨格勒布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上海电视节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奖等12项国际奖。干超如今也已经从传统的电视台转到了三大视频平台之一的优酷担任副总裁,负责泛文娱内容中心,其中就包括了纪录片。

12年过去了,纪录片的投资当然已经从容了很多,正常的纪录片,不太会要导演自己去谈1000块这样象征性的版权费。但徐峥说,他不久前碰到了一位年轻但算是非常资深的“权威纪录片导演”,“他拿自己的纪录片来找我,跟我说自己这部片子已经做了很久了,花了很多钱了。我问他花多少钱了,他回答我说几百万。几百万,在电影里面根本不算钱啊!他说,‘我怎样才能让我的纪录片放到大银幕上去呢?会不会没有人看呢?能够有多少票房呢?你能帮我站个台,做这部纪录片的监制吗?’”

确实,即使曾是火遍全国的《舌尖上的中国》,后来拍大银幕版,票房也极其一般。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在火爆的收视和持续制作的可能性之间,从干超1000块买版权的2008年至徐峥感叹“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空间在哪里”的2020年之间,纪录片仍有很多的空白领域需要探索。

【未来】这会是个蓝海

《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的民警

当然,这个探索一直在进行。从政策层面,马黎透露,总局正在研究相关政策的措施,“拟在以往一系列推动纪录片发展的政策之上,进一步的突出重点,加强引导,强化保障,着力构建政策组合拳,鼓励创作更多更好的纪录片精品,推动好作品进入好时段,努力建设质量上乘、传播广泛的创作传播体系。”

而在市场层面,在电视端之纪录片播出量逐年增高,播出时段越来越好的同时,很多视听网站都设立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聘请了专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和版权交易团队。影视制作机构更是感受到了纪录片快速发展的气息,纷纷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从创意到制作播出,再到版权交易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并走向完善。

干超说,自己现在到优酷去了之后,“主要的职责不仅仅是做几个好片子,而是要用一个平台的力量,用一个体系的力量,来帮助这个产业更加健全地发展。”

他们自己提了一个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纪录片”,“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尽可能帮助这些年轻的独立纪录片制作人。比如说你给我们写邮件,24小时回复你;比如说你报一个选题,我们一定七天之内给你最后的答复;比如跟我们签合同以后。今天该付这个钱了,我们一定日清,一定不拖欠任何的款项。另外也包括我们和年轻导演合作的时候,比如说大家一起来投这个片子,你投了10%,我投了90%。但是最后商业回报来了之后,我先给你收回你的成本,这也是我们的合作方式。”

另一大视频平台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介绍说,他们也在对纪录片行业大力扶持:对已经成熟的纪录片品类,直接通过会员付费体系回收资金,“但对于创新型的青年导演的内容,我们会直接投资,这是投资的主要方向,因为我们想和创作者一起尝试,让整个内容体系更加丰富。”此外,对于一些优秀的纪录片,他们甚至尝试用热门剧集“带流量”,以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关注到纪录片,让它变得更为大众化。

“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这个资料库真的是太庞大了,如果这些东西都可以用现代年轻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渐渐地转换为一种纪录的形式,这将会是个‘蓝海’,它的形式可能不像以前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未来它的媒介可能是无所不包的。”徐峥说,创新将会带来纪录片的美好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