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个热火朝天的集训现场,一股勇于突破的“精、气、神”扑面而来
2020-08-1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夏练三伏是戏曲演员的传统。进入到最热的时节,上海越剧院的夏训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参加夏训的基本上是上越的95后,在演训结合和内部考核的激励下,他们勇于突破自我,练过去未练之功,并且精气神也有很大提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最近走进了这个热火朝天的集训现场。

  突破自我    夏训就是要练过去未练之功  

1997年出生的张艾嘉是上海越剧院老生演员。越剧创世之初都是女扮男,固有“女子越剧”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男女合演,越剧男演员依然不是很多,所以张艾嘉也是上越为数不多的“男宝贝”之一。

在此次夏训之中,张艾嘉尝试了很多过去未练之功,力求突破自己。张艾嘉过去是演老生的,武戏演得少,但是在这次夏训排演的《情探·行路》中,张艾嘉演的判官却有很多武戏在身,所以平时文绉绉的张艾嘉也开始舞枪弄棒耍大刀了。“这大刀真的是难耍。”张艾嘉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一开始耍刀,经常打到自己,很疼。”

不过戏曲界“夏练三伏”的夏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青年演员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努力突破自己。所以张艾嘉觉得练练武戏也挺好的,这样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即便将来还演老生,也是很有帮助的。除了练武戏,张艾嘉在夏训里还尝试了越剧表演中不多见的花脸,不仅演花脸,还试着自己勾脸,虽然还有不足,但觉得自己的戏路一下子宽了不少。

和张艾嘉不同,王婉娜虽是越剧徐派小生,但却是一个女孩子。作为第一批越剧表演本科生,王婉娜到上越已经3年了。王婉娜告诉记者,越剧小生还是文武戏,她平时偏文,武戏演得少,但这次夏训,她偏偏要多练练武戏。武戏讲究的是身脚,什么毯子功、把子功、腿功都是基本功,但这对王婉娜这样的女演员来说是一个考验。“我们其实平时也练功,但是夏训练功的频率更高。既然要夏练三伏,那就必须有所突破。”王婉娜说。

  演训结合    演出季让夏训更有方向性  

其实这几年上海越剧院年年进行夏训,像张艾嘉、王婉娜这些青年演员都已经参加过好几次夏训了。但是今年夏训有所不同。根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安排,等夏训结束后,上海的六大戏曲院团还将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戏·聚精典”演出季,这其实就是一场京、昆、越、沪、淮、评弹等剧种青年演员的大擂台。

即将到来的擂台,对上海越剧院青年旦角演员陈欣雨触动很大。陈欣雨宗越剧王派,在学校里就主演过大戏《追鱼》,这次演出季她还是饰演《追鱼》中的鲤鱼精。只是,要在同一个舞台上与那些基本功扎实的京昆同行竞技,怎么才能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也是陈欣雨在夏训中重点思考的。

陈欣雨出生于湖南花鼓戏世家,结果阴错阳差地学了越剧,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克服了语言关,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越剧演员。陈欣雨说,夏训中的提高突破,首先来自于自我。自己宗王派,假音用得多一点,为了在唱腔上有所变化,她这次特意引入了吕派的真音发声方法。这样一来,效果会有所变化。而与其他剧种演员相比,越剧演员的身手可能会略逊一筹,但在形象上具有一些优势。所以现在她每天都在减肥,力求以最佳状态亮相舞台。“有了演出季,我们的夏训就有了一个目标,这对夏训的效果是有好处的。”陈欣雨说。

这一点也得到了上越小生演员冯军的认同。虽然在《追鱼》中他演的是虾兵虾将,算是一个配角,但这是他第一次到上海大剧院演出,所以在夏训中特别用功,“能到大剧院演出这是每个青年戏曲演员的梦想,虽然演的是配角,但我还是要把握好机会,争取不留遗憾。”

  夏训传统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凝心聚力  

青年演员在此次夏训中所体现出来的拼搏精神,也给上海越剧院指导老师周国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国盛说,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大家都表现得很积极,无论在精、气、神,还是把子功和身段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提高是需要长期不断的训练,这也说明夏训和平时的训练对戏曲演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今年也是上越第五届夏训了。和以往相比,今年夏训从单纯演员集训向演员、乐队、舞美全体业务人员集训扩展,并将业务考核与集训相结合,进一步体现集训的目标引领作用。同时提出“挑战自我”的口号,让青年演员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不断挑战新技艺,突破自我局限,掌握新技能,并在考核中对新剧目、新技能的应用进行加分鼓励。并且在集训和考核期间设定了大小各类演出20余场,将训练和演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起到以训促演、以演验训、演训联动的目的。值得一提的事,这次集训众多越剧院的艺术家都主动参与到以老带新,传帮带教的进程中,包括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方亚芬、王志萍、陈颖、许杰、黄慧、张承好等都积极参与。

梁弘钧同时表示,夏训从面上看是为了提升业务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扩大艺术视野,但从深层次上说是每个越剧从业人员自我认知、自我更新、自我挑战的契机,也是凝心聚力、团队精神、职业自豪感培育的最好抓手,更是一个剧院,一个剧种艺术脉络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