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僻静的乡村里竟然藏着个艺术“秘境”
2020-08-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90后崇明媳妇乔启玲5年前第一次来到崇明区竖新镇前哨村时,觉得这里跟“艺术”两个字根本搭不着界。5年后,面对每一位来村里的游客,她都能自豪地介绍说:“我们前哨村有着最前卫的当代艺术。”而对土生土长的村长宓春尧来说,熟悉的村子在这两年里迈开了大步,发生的变化比之前几十年都要多。

/  改变  /

偏远乡村慢慢增添艺术气息

从市区到位于崇明区竖新镇最北面的前哨村,开车起码要1个半小时。整个村子被崇明的骨干河道——北横引河环绕,进村只有一条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连农田都很少见。

穿过这些丛林,面前豁然开朗,远处有人家,山羊悠闲地吃着草,路边出现了鱼塘,不知名的飞鸟盘桓而过。玉米地连接了远处的树林,让视野变得开阔,田埂上赫然矗立着一根巨大的“娃娃雪糕”,没错,就是80后最熟知的笑脸雪糕,一半巧克力一半牛奶,在烈日下也没融化的迹象。与“娃娃雪糕”隔田相望的,是一排摆着十二罗汉姿势的古希腊众神像……

这是去年10月,前哨村以艺术村首次亮相时的展出,40余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大地艺术作品在当时展示在这个小村庄的田间地头。如今,一些作品被永久保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再往里走,绿树丛荫中,前哨当代艺术中心的标志竖立在一排破旧厂房外。这里正在举办今年5月开始的第二次艺术展——“秘境”。44位活跃于当下的艺术家面孔出现在老厂房门口的海报墙上,他们带来的近百件艺术作品将在这些老厂房中一直展出到今年10月。

矮小的办公室和一间间的车间相对,后边是仓库,曾经的自行车铃铛厂在废弃了20多年后重焕新生。在“质量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的口号下,玻璃胶做成的大蚊子似乎喻示着生态与发展之间的相逐;视频加声音、图片构成的“从宇宙俯视地球”的装置艺术,对面发黄的墙面上是“注意安全,勿戴手套”“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的厂区标语;黑灰色的抽象画一角,趴着几只细长腿的大蜘蛛,成为了画面和谐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的工厂复古范儿与原始的自然生态,加上前卫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带来了另类的时空感。

原本冷清的竖新镇前哨村,现在却拥有着最前卫的当代艺术。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  发展  /

原始生态转化为艺术创作“红利”

作为前哨湾艺术项目的负责人,1990年出生的乔启玲已经能够娴熟地引导大家走入这个空间与时间共同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乔启玲是个崇明媳妇,5年前从市区来到前哨村工作。“当时就是个大农村,环境特别原始,除了林子什么都没有,我都在想,在这里能干什么啊?”

前哨村是1968年冬季围垦出来的,位于竖新镇最北端,总面积只有1.08平方公里,是竖新镇最小的一个村,东西全长只有2700米,全村就一条主干道。一个村子140户、326个人,常住在村里的只有150人左右。村里没什么产业,除了公益林流转后每亩每年1100多元的收入,村民要赚钱往往只能打零工。

34岁的村长宓春尧是土生土长的前哨村人,“从我奶奶那辈儿到现在,村里就没什么变化。”原始、落后,是前哨村一直以来的样子,但也因此拥有了更原生态的乡村风貌,

大片的树林、平静的农家氛围,为何不能以此来为前哨村找一条出路?2018年,竖新镇党委政府为前哨村争取到了崇明区文旅局的支持,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乡村打造起了前哨湾大地艺术村落。前哨湾项目覆盖整个前哨村,由艺术家驻留项目、前哨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民宿、大地艺术走廊等组成。

“没想到很多艺术家来看了之后,很喜欢我们这里原生态的环境,觉得跟城市的喧嚣不一样,能够给他们更多创作的灵感,还提出了可以把艺术直接‘涂抹’在大地上,做出更原生态的东西。”前哨村党支部书记卞程承说,从去年的“降临”到今年的“秘境”,已有两批累计100多位艺术家将作品带到了这个崇明岛上的小村落,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艺术家已经决定在这里驻留,长期在此潜心创作。

/  远景  /

打造当代文化活动实践空间

对于村民来说,“艺术”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道路“白改黑”了,原本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路路面刷上了柏油,加宽到了5.5米,并且装上了路灯,村里环境变得更好了。村民因为文旅产业发展也有了另一份收入。废弃车铃厂厂房5年租金20余万元,租金中的60%将在每年底分红给每位村民,大家共同得益。

如今,村里也在开发更多民宿产业。茅草盖顶的亲子房,一面临水,开门就是河景,钓小龙虾、抓螃蟹,野趣十足;九连排的标间,北欧简约风,提供了60多个床位;还有一栋有37个床位的团建房,同事朋友一起,睡一睡大通铺、上下铺,乐趣无穷。

到目前为止,前哨艺术中心已经开发了三栋民宿,三栋民宿基本已经建成完工,等到今年10月份就可以正式开张营业。而这些民宿都是承租村民闲置农宅后改造而来。

前哨村320号是团建房,临街一面镶嵌着彩色玻璃,有如一样艺术装置。院子里,村民林玉琴正在地上晒着玉米,金黄色的玉米铺满一地,衬着远处的绿色田地,盛夏里感受到了秋日丰收的味道。

林玉琴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住平房,两层楼的主房长期空关,如今被前哨湾项目改造成了民宿,房子、院子以及鱼塘整片出租,一年租金就有近3万元。“现在我每年额外多了一份租金收入,房子也重新整修了,以后还有很多人来当邻居,再也不冷清了。”

和林玉琴一样,村民们都对外来客人抱有极大的热情。“降临”艺术展去年10月开幕到今年,为前哨村带来了3000余人次的观展者,“娃娃雪糕”还成为了网红打卡点。“有南通的小女孩专门赶过来打卡,最远的游客是从内蒙古过来的。当时有好多村民跟我说,书记,我太激动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村里来了这么多人。”卞程承说。

从去年到现在,前哨村一共有16家农户已经流转了房屋,准备打造成民宿。有些村民自己也改建起了宅院,种上蔬菜瓜果,可以作为农业种植教育的资源。村里还有其他的项目正在跟进中。森林的泡泡屋项目、水上游艇、水上飞机项目、亲子乐园等,以及一些大地文化教育方面的项目都在推进,同时也将继续吸引艺术家驻留。

在前哨湾项目的远景规划中,未来前哨村将是一个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的当代文化实践空间,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当代文化基地,提供展览、讲座、工作坊、艺术家驻地等活动,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也是对乡村旅游进行一种新模式的探索,让艺术驻扎在更广阔的大地上,让大地变得更加丰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