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救助站的“女儿”18岁啦!她说未来希望穿上白大褂
2020-08-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吴佳潞

近日,各大高校都开始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超过上海本科录取控分线57分后,今年18岁的小樑也在翘首盼着通知书的到来。

五岁的时候,小樑的生父去世,生母下落不明。因身份户口问题迟迟没能解决,2015年时,寄养家庭将她送回了杨浦区救助站。两年后,户籍问题得到解决。随后,她参加了当年的中考,进入区重点高中学习。从初中开始,这个长在救助站的孩子就倍受媒体关注。

救助站的生活简单、平淡,什么都不用她操心。叔叔阿姨给予了小樑莫大的关心与照顾。今年,小樑和众多考生一起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英语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很快,她将要离开居住了五年的地方,步入新的校园,踏上新的征程了。

在救助站简单的生活里,收获平凡的幸福

走进周家嘴路上的小巷,拐几个弯。一扇铁门背后是两幢在巷径深处的黄色楼房。这里就是小樑生活了五年的杨浦区救助站,附近人烟稀少。记者抵达时,小樑还在休息。

救助站不大,却五脏俱全。进门有一个篮球场,天气凉爽时,孩子们会和社工在这里打球。一条走道连着住宿楼与办公楼。每层都有几间寝室。寝室里两张床、两张书桌。三楼有阅读室,二楼有健身房。孩子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小樑就住在楼层尽头的一间寝室。走进她的寝室,桌上堆满了学习资料,墙上还贴着一张她的日程计划表。

忆及五年前初来乍到时,对这里的印象,小樑的回答竟然是“有点怕”。五年前,救助站里只有她一个孩子。整个楼层只有她一个人居住。“幸亏晚上会有义工阿姨上来陪我一起睡。慢慢地,我就不怎么害怕了。小的时候还有点怕黑,现在也不怎么怕了。”小樑笑称,“现在,夜里反而是我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站里的生活的话,那就是简单。上下学有叔叔接送,需要添置衣服的时候有社工姐姐带她去选购,没什么太多事需要自己操心。刚到救助站的时候,面对站里无微不至的照顾,小樑还有些不太习惯。以前都是独自上下学的她特别怕麻烦大家:“叔叔每天接送我,实在太辛苦了。”现在,小樑已经把义工以及站里的叔叔当作亲人,与他们无话不谈。

“楼下食堂的蔡阿姨对我特别好。”说起蔡阿姨,小樑眼里布满了笑意。“我想吃什么跟她讲。她就会给我开小灶。我想学什么也跟她讲。她就会把食材准备好、教我做。”在蔡阿姨的指导下,如今的她已经会做咖喱土豆盖浇饭和脆皮豆腐。

在食堂里,记者邂逅了小樑口中的蔡阿姨,她骄傲地说:“小樑可能干了,已经会自己做饭了。她以后一个人生活,也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言谈中,蔡阿姨俨然已经把小樑当作了自己的干女儿。“我和自己的女儿说什么,就和她聊什么。”小樑有时不吃早饭,蔡阿姨逮着机会就像老母亲般地唠叨,“早饭不能不吃。不然胃会受不了。”“喝杯牛奶、吃点饼干都比不吃要好。”

开启人生新征程,发掘生命中更多可能性

今年八月,正值小樑18岁成人之际。站里为她举办了生日庆祝会。粉色的会场布满了气球和蛋糕,一如这18岁的花季。每位看着她成长的叔叔阿姨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救助站的黄老师告诉记者,小樑在站里长大。对于他们来说,她就是他们的孩子。“她之前打耳洞还是站长带着她去的。”

救助站的这段经历,是小樑人生旅途中一段特别而又难忘的历程。昔日站里唯一的孩子长大了,她成了其他孩子的小姐姐。高考结束后,除了自己积极学习大学英语外,小樑每周义务教学站里的一个女孩英语。

从2012年首次接触小樑,到2015年年底开始她住在救助站内朝夕相处,看着她一步步成长,杨浦救助站站长居加定连连感慨:“小樑长大了,会主动关心妹妹们了。我们能感受到她的顽强、努力、拼搏,为她所取得的成绩、荣誉倍感欣慰。”

小樑在初中就学阶段,曾担任过学习委员,班长,少先队大队委员,在2015学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高中阶段,她成绩名列前茅,长期担任班长一职。在整个高中阶段,先后获得过2017—2018学年杨浦区中等学校“三好学生”称号,2018年度“杨浦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8年暑期由学校推荐参加了杨浦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培训。

今年高考前夕,杨浦团区委还招募复旦附中的语文老师作为志愿者每周末到站内辅导其功课,线上线下互动帮助她提升。4月27日复学后,她还参加了每周五、周六晚区教育局主办的特困家庭优秀学生免费辅导讲座,进行最后的冲刺。

正在盼着录取通知书下发的小樑希望在大学期间好好深造。此次她填报了医学相关专业。被问及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时,小樑回忆,高三时,食堂的蔡阿姨经常会和她聊起自己女儿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学习的一些趣事。“我当时就觉得挺有意思的,特别向往这所学校。”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也让小樑看到了医疗工作者的使命与力量。“我希望未来能穿上白大褂。这让我有种使命感。”

入党一直是小樑的一个心愿。她表示,身边人也都推荐她入党。很早就入团的她在校期间聆听了不少党课。她的寄养家庭父母是党员,爷爷也是党员。救助站的黄老师也很支持小樑入党:“我自己就是党员。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可能这些家庭出现状况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福了。今年疫情爆发,党员也是冲在抗疫的第一线。我很支持她入党。”

“最重要的户口问题解决了。我相信以后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困难了。”18岁,通向社会的大门向小樑打开了。18岁,小樑的人生旅途刚刚开始。今后,小樑希望去探访祖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去尝试之前没有的经历,去发掘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向前走,小樑将踏上她的征程。在她背后,救助站永远是小樑的家。“常回家看看。”是每位亲人挂在嘴边的叨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吴佳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