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你的情绪“中暑”了吗?
2020-08-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周一,高温黄色预警如期而至;未来的十天,本市仍将持续高温。热浪翻滚,不仅侵袭身体,也会波及情绪。穿着睡衣好像身披棉袄,开个电扇就像打开了暖风机,一觉醒来枕头也是潮乎乎的……不免让人心生烦躁,胸闷气急,还不时爱发脾气。不少市民直呼,难道是情绪也“中暑”了?

“热热热,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申城连续高温,白领张女士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两天张女士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时会感觉胸闷气短,还很容易发脾气。

前几天,为了报一个兴趣班的事情,和女儿大发脾气 。“当时女儿只是想让我帮忙参考一下报哪个班,我一下子火了:这大热天的,你自己报吧,这么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女儿说:“不就是让你给点意见,至于这么大情绪吗?”最夸张的是,今天上午,张女士为了一点小事和老板吵了起来,之后一下子感觉气都透不过来了。

张女士这到底是怎么了?夏季极端天气,引发情绪波动乃至失控,这种现象其实有个专业术语,正是“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衰中心执行主任张雅君教授告诉记者,“当气温超出35℃、日照多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就会产生失调,同时由于多汗,人体内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以及钾、钠、氯的丢失,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产生情绪波动、易怒,导致与平时判若两人,就容易导致摩擦或争执。”

造成“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包括: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生活压力较大者,遇事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等。除了本身自我调节功能差之外,人们还会受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使人体抗压能力变差,一些有心衰等基础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诱发情绪中暑。

不过,高温也并非情绪中暑的唯一诱因,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各方面的压力等都是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的“帮手”。

情绪中暑后,到底该怎么办?张雅君教授表示,有人出现了以上症状,往往认为“忍忍”就会过去了。但专家提醒,通常短暂的烦躁情绪、胸闷等症状无需过度担心,会随着高温天的结束会过去;不过,如果市民一周3次以上出现胸闷、心脏极度不适等相关症状,并持续了一个月以上,同时影响到了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则需及时就医,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 贴士 ==

如何给情绪降温?

在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围绕下,人们难以入眠,睡眠的缺乏又会让“情绪中暑”的情况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困境该如何破解呢?专家说,情绪同样需要“降降温”。

重视饮食起居。大热天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要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饮烈酒,不抽烟。

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但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居室注意通风,可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特别是早晚室外气温相对低时宜打开门窗。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

注意心理调节。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只要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

适当运动。在炎热的夏季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时间以半小时为宜。此外,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