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者|在市公卫A3应急病房,他从寒冬一直坚守到了酷夏
2020-08-19 青年

编者按:

她是受无数粉丝喜欢的日记女神,在举国战疫之时,她挺身而出,记录下的67篇日记,每一篇都传递着一股正能量;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他从未缺席,如今从“樊大侠”做回“铅衣侠”,永不变的是那颗医者仁心;她是防控疫情的“后方守门人”,带领着团队深抠细节,当好“病毒猎人”,疫情不退,他们同样不退;而他,从小年夜那天起,带领着团队进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应急病房,一待就是150多个日日夜夜。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他们仍在坚守,这份抗疫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走近这群医者,聆听他(她)们的故事,感受“坚守者”的大医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战时的英勇无畏,也蕴藏在平时日常岗位上的默默坚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记者 常鑫 马鈜/图、视频(除署名外) 周紫薇/剪辑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上海市防控新冠肺炎的“桥头堡”,医疗救治的“主战场”。 

自疫情一开始,这里便采取集中全市优势专科和专家、实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筑起了一道让人信赖的坚强防线,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从小年夜那天起,带领着团队进入A3应急病房,一直到酷暑才离开,足足待了157天,期间他仅仅回家过一天。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李锋觉得这份坚守的职责还将继续。

>>战疫<<

 157天的坚守,从冬天到夏天 

市公卫中心A3应急楼,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1月23日,小年夜,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与家人通个电话报平安,随后穿上厚实的防护服,进入应急隔离病房“坐镇”。“爸妈从老家来,好几年春节没回家过年了,今年本想陪老人过个年,结果还是做不到。不过他们都知道,儿子是为国家在做有意义的事!”作为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专家,李锋曾参与过人感染禽流感等多场公共卫生“硬仗”。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进隔离病房,一待就是70多天。 

“说害怕,倒真的没有。如果连我们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生,都保护不了自己,那其他人就更难了。”李锋说,虽然他对自己以及团队有着自信,不过仍能时刻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着的那股紧张气氛。  

穿好防护服、带好护目镜和口罩,佩戴负压头套,不消半小时就会成为一个“大蒸笼”,人体就会自觉压力。从鼻子到脸,脱下头套时压痕鲜明可见。如此全副武装,一坚持就是4-6小时,身体压力可想而知。由于更换衣服整个过程需要20分钟,为增加有效工作时间,医务人员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一个班出来,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面对八旬父母,李锋在电话这头“佯装轻松”,“我没事的,冬春本来就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就是在医院值班。”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次是一场需要克服重重难关的硬仗。  

受访者/图

第一次进A3大楼是1月23日,一直待到4月4日,按规定隔离观察2周后李锋回家陪家人;不过,仅仅一天后,4月20日,因为工作需要,他再次踏入隔离病房,这一次一直坚守到了6月28日。

 >>坚守<<

  随时准备再上战场  

6月28日,在A3大楼前后足足待了157天后,李锋回到了重症医学科。离开的那一天,他穿上了短袖。和他一起回到科室病房的,是已在市公卫中心接受长达4个多月治疗的何老伯。 

70多岁的何老伯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就被送到了这里接受治疗。这期间,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不过在上周,记者见到何老伯时,他的新冠肺炎早已治疗痊愈了。但是因为消化道的并发症,他仍然需要住院接受治疗观察。住得时间长了,何老伯心情越来越放松,气色越来越好。面对镜头,他会摆出“胜利”的手势。 

“刚送来的时候,他的病情恶化非常快。其间插过管、上过ECMO。在何老伯身上,有着太多医务人员的心血。”李锋说,对何老伯,大家都非常紧张。他的新冠肺炎被治愈了,但是其余治疗任务,仍然艰难。一直到现在,每天早上11点,全市专家组都会准时开会探讨何老伯的病情,研究下一步治疗方案。  

回到自己科室,脱下了厚厚的防护服,李锋心情有点复杂。这场战疫还在持续,他感觉肩上的担子并没有减轻。 

受访者/图

“市公卫中心是上海传染病定点医院,我们又是呼吸危重症学科,面对此次新冠疫情,我和我的团队,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秋冬季是流感高发季,万一疫情局部反弹的话,有任何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准备随时再上战场。”李锋说,经过前一阶段的救治工作,他们不仅对这个疾病本身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这场疫情的胜利越来越有信心。

>>初心<<

  救死扶伤是医者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上海确诊首例病人后,李锋心里就有了底,“我是做呼吸危重症抢救的,学科最对口。如果需要进去一名医生,那肯定是我!”谈及为什么会选择学医,李锋说,当初想法很简单,因为家中很多长辈有心血管疾病,想学医保护家人。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从事传染病救治工作,因为觉得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刚入驻市公卫中心A3应急病房的那个月,李锋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和时间赛跑,没日没夜地抢救患者,没有出过病房一天。一个月后的一天,上海本地新增病例为零,那天病房工作也相对轻松。李锋和其他三人一起来到A3大楼前的空地上。沐浴着久违的阳光,刹那间让李锋觉得心情大好,有种“很幸福”的感觉。而这一刻,被一名保安拍了下来。  

受访者/图

回归正常的工作状态,李锋并未感到轻松。他所在的科室有8名医生和近20名护士,需要治疗护理40多位在院的患者,其中包括重症患者。和A3隔离病房相比,工作量只增不减。 

新冠疫情,终将过去;救死扶伤,却没有终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危难时刻勇敢“正行”只是一个医者该有的使命和担当。和李锋交流时,总是能感受到他身上的乐观。“坚守在患者的身边,对于医生来说,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医学精神,一种坚守岗位的职业精神。而对于每一位党员来说,都应该心怀使命、身挑重担、牢记初心。”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

谈传承——大医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在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中,市公卫中心作为上海的主战场,这里的医务人员再一次发挥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截至目前,这里已经是收治了700多名患者,包括上海所有的重症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而这,离不开所有像李锋这些医务人员的坚守。为了抢救一位病人,他们经常会紧张工作到凌晨,稍微睡上几个小时后,又紧急着投入下一场战斗。在这场战疫中,没有一个人退缩过。 

目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上海的输入性病例不可避免。只要还有输入性病例,他们就会转到市公卫中心,而医务人员也将慎终如始,对所有患者进行救治。随着对新冠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我相信之后的治疗成功率也会更高。没有完全胜利,就不能有松懈。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开展,大家的担子一定会更重。但我相信,我们这支队伍一定能够承受压力,一直坚持到抗疫彻底的胜利。因为我们不是独自在战斗,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的,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如口岸卫生检疫人员、公安民警等,我们共同在承担压力、承担责任。

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将这份大医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必须心系百姓健康,忠诚卫生事业;既然选择了与传染病作战,就必须为健康中国筑起牢不可摧的公共卫生屏障。敬佑生命、守护健康是医务工作者不变的使命。作为上海的市民,请大家可以放松心情,正常工作生活。在尚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保持做好防控措施。请大家相信,在上海生活工作一定是最安全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记者 常鑫 马鈜/图、视频(除署名外) 周紫薇/剪辑 杨羡之/策划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