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立体解读“渔阳里”,让红色文创充满时代感和年轻力
《渔阳里——初心在这里破茧》。本文图片 实习生 朱雅文 摄
在渔阳里跨越百年之际,一本介绍渔阳里前世今生的读本即将面向市场。在《渔阳里——初心在这里破茧》这本书中,不仅有文字和图片,也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得关于渔阳里的动画视频、访谈音频、相关音乐等内容,以生动的方式与读者互动。发布这本融媒体读本的红色文创发展中心也计划在未来推出更多接地气、充满时尚感的红色文创,贴近青年,吸引青年,并激发青年自发地传播中国的红色文化。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多元融合
历史文脉走近新青年
打开《渔阳里——初心在这里破茧》这本书,第一页就会弹出一个精致的石库门立体纸模——渔阳里旧址的建筑模型。几乎在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会配有二维码,读者通过用手机扫码,还可以看到与书本相关的视频、音频,对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这个上海著名红色地标的前世今生有全方位的解读。
相关视频中就有制作非常精良的渔阳里动画片,对于青年读者来说很有亲切感。据红色文创发展中心主任曹天风介绍,中心先是开发了渔阳里系列的动画片,然后再有了结合视频、音频资源出版一本渔阳里融媒体读本的创意。“渔阳里是青年的象征,百年之前,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这群青年在这里点燃了红色的火苗,他们也是90后,是百年前的90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抛头颅洒热血。这些红色的故事,红色的基因,如何让百年之后的90后、00后也能够感受到、接触到、学习到呢?”曹天风说,“现在是融媒体时代,是短视频时代,是互动式体验的时代,所以动画片这种方式是青年比较喜欢的。让读本中充满了视频、音频等元素,才能更吸引青年走近这座红色地标,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红色文创发展中心和其战略合作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档案馆的共同努力下,这本读本不仅仅有渔阳里的相关历史和百年历程,同样包括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介绍。曹天风表示,一大会址和渔阳里都在上海,都在石库门里,这不是巧合。“上海的文化也是以红色为底色,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相融合,才有了这段历史。”曹天风说,“所以这本渔阳里的读物,本身就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文化的融合,是图文与动画、访谈、红色Rap等多元呈现形式的融合,是文创与科技的融合,也是红色文化和上海商旅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这些融合就是当时创作这本读本的一个过程和初衷。”
《渔阳里——初心在这里破茧》内页。
石库门到天安门
凝聚全国的红色文创资源
红色文创发展中心今年6月底揭牌成立后,不仅大力创新面向青年的“红色文创”产品,打造红色文创产业发展生态圈,同时也在积极地汇聚全国的红色资源,并发布了全国“红创联盟”倡议书。
红色文创发展中心希望能活化全国的红色档案,以当地党史办的理论研究为引导,主动对接当地中小学及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影视作品、动画片和AR/VR技术,以实现“有意义”到“有意思”,讲好中国的红色故事。同时邀请对全国红色地标有研究的学者、专家,通过在线平台以问答游戏等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扩大红色文化对年轻一代的传播辐射力,以趣味性激发年轻一代参与红色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曹天风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的石库门出发,最终到天安门,这一路苦难辉煌,浴血荣光,它的红色资源遍布全国,所以不是某一个省市可以将红色资源完美地呈现。它需要一个联盟能够去整合、挖掘、创造整个中国的红色资源。”同时由于中国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均衡,比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既有着文化资源,也有着强大的文化产业;而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文创产业很发达,但是缺乏红色资源;另一些城市红色资源丰富,却缺少相应的产业链。“所以我们更需要携手来打造一个‘红色文创’产业的生态圈,促进全国红色资源、创意资源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曹天风说。
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资料图
红色文化
要从被动接受到自发传播
《渔阳里——初心在这里破茧》只是红色文创发展中心的一个起点,未来中心还将推出更多面向青年的文创产品。
据曹天风介绍,中心目前正在策划多个红色文创项目,比如《周恩来精神照耀新时代》系列,其中就包括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法国,周恩来在日本,以及他在长征路上、在延安期间、在重庆等地一系列红色足迹文创。在VR技术的支持下,读者们可以身临其境在井冈山骑行,在长征路上跋涉,这样的形式也会赋予红色文创更多的魅力。
作为一名60后,曹天风坦言自己这一代人从小对红色文化耳濡目染,但更多的其实是被动接受,而80后、90后更喜欢互动式的文化交流。“我们的目标是,让红色文化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互动体验,最后还要让青年们成为参与者,并且自发地传播。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注重舞台剧这个形式,会通过上海的高校话剧社联盟来倡导全国高校的参与,由学生们自导自编自演红色文化的舞台剧。”曹天风说,“一个高校学生有了舞台剧,他表演了,他自己也会传播。现在青年在网络传播方面有着强大的能量,如果自发地传播红色文化,那么我们的宣传矩阵、传播矩阵会不断扩大。”
曹天风表示,包括充满时尚感的新型舞台剧,RAP版的“红歌”,这些都是青年非常喜欢的形式,当青年参与其中后,自然而然就会自发地去传播,这是简单的书籍乃至单一的音像制品都无法取得的效果。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