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消防队员,出一次警衣服湿透一次
2020-09-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剑平/图、视频

30多℃的高温,当所有人都想躲在阴凉处孵空调的时候,分布在全市的消防队员们顶着烈日,冒着高温,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街巷。小到处置马蜂窝,大到抢险救灾,他们从未缺席。

日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前往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大连站,亲眼目击队员们在高温下穿着厚如棉袄的防护服出警的不易。

  出一次警衣服湿透一次  

  穿着湿衣服连轴转  

又是一个高温天。19点45分左右,警报声响起,“一个学校操场旁边发现马蜂窝。”一辆红色的消防车拉风地从站点驶出,队员们直奔位于杨浦区凤城六村的一所学校,现场处理。

20:04,队员宋伟强和同伴们在篮球场的球门后面的树丛里找到一个离地两米高、直径约30公分的马蜂窝,熟悉现场环境后,队员们立即决定采取火攻方法消灭马蜂窝,随着火焰的燃起,马蜂尸体纷纷落下,一个篮球大小的马蜂窝很快被消灭。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队员的身上早已湿透。

20:20,现场处理完毕,收队。

回到消防站里,队员们将防护服和所有装备叠放整齐,为下一次出警做好十全准备。

20点55分,警报再次拉响,这一次是一起人员被困救援。挤在消防车里,为首的是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大连站站长纪阳,担任头车指挥。此时此刻,他身边的通讯员还要拿4G图传设备,负责现场传输图片、视频给指挥中心。“4G图传的作用是方便指挥中心看到灾害范围有多大,层级有多高,便于进行后方指挥。”

“我们是7×24小时待命。”坐在车里,全副武装的马俊笑着说。

记者发现,出警的几位队员中,除了标配的个人防护装备(自救绳、电筒、消防靴)等,每个人的装备都不同,有人是尖斧、有人是开门器、有人是绳包等。“平时在训练的时候,每个人就有不同的分工。”纪阳解释说,遇到火灾时,水枪、水带、破门的开门器等就派上了用场,还需要热成像仪的帮助,在封闭的火场里寻找火源。

21:07,消防车抵达小区。这是一个次新房小区,通过强光头照灯,队员们很快找到了人员被困的楼栋。上楼后,两名家长在门口焦急地敲门,但门内悄然无声。5分钟过去了,一番沟通后,家长决定让队员们破门而入,确定孩子的安危。

在长绳和工具的借力下,顷刻之间,卧室门倒了。直到确认门内人员安然无恙后,队员们才陆续离开。

才几分钟的功夫,纪阳和队员们的脸颊上都是汗珠,滴滴答答地流下来,衣服上不少地方已经湿透。“这套防护服是出警必备,里三层外三层的,穿上它,坐10分钟就能出一身汗,拿着器材走几分钟又出一身汗。如果连续出警的话,往往是衣服还没干,马上又穿上湿衣服出发了。”纪阳告诉记者,备用的衣服就一两套,天气炎热的时候,出一个警就湿透了。一天出四五个警,压根来不及更换防护服。

  宁可自己忍受闷热  

  也要确保人员安全  

最近队伍里又新添了几位00后的新队员。和这些“小鲜肉”相比,1988年出生的纪阳已然是消防救援站的“老人”,尽管干这一行已经十几年,但他的热情就像这炎炎夏日,热度不减。

“昨天出警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一起人员被困事件。报警人声称家人被困在房间内。出警过程很辛苦,这是一栋商住楼,每一层都是回形走廊,没有窗户,现场不通风。我们穿着防护服,等了一个多小时。等对方确定是误报警,家中人员原来是外出了,我们才归队。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还没了解完情况,觉得现场太热我们就回来了。毕竟,确保人员安全是我们的职责。”

消防队员遇到的接警任务五花八门。“我们遇到过邻居报警,称女儿女婿不一起住的独居老人失联的情况,打开门,才发现老人走了好几天了;还遇到过吸毒的案例,当时敲门没人应。我们从窗户爬梯子直达三楼。因为怕有危险,队员手里还拿着腰斧;还碰到过协助400斤重的胖墩下楼的稀奇事……”

1991年出生的贾运凯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也是3车的指挥员。贾运凯告诉记者,前不久,宝钢又一村发生了电梯事故,一名住户的大腿卡在电梯缝里。“当时情况很危急,因为电梯坏掉了,我们只能爬楼梯上去,背着工具整整爬了7楼。全身衣服都湿透了,帽子带子上不停地滴水。当时我们赶到的时候,住户卡在了七楼和八楼中间。可以看到电梯还在工作,试图上升,住户的腿卡在那里,电梯走不动,他看上去很痛,身上多处被刮伤。我们赶紧让随后赶到的电梯工先将电梯断电,将电梯固定住。再用工具把缝隙扩大,最终把人救了出来。”

纪阳告诉记者,他们消防救援站共有5辆车,其中一车主要负责灭火救援、社会救助;二车主要负责社会救助,如马蜂窝处置、抓蛇等;三车是抢险车,主要负责自杀、溺水等事件;四车是云梯;五车是摩托车。

“疫情期间出警量明显有所减少。但刚刚过去的七八月份,每个月都出了130次左右的警。”纪阳解释说,全市130多个消防站,大连路消防站的排名一直在前十,在杨浦区更是年年出警量排第一。有的消防站,可能一年都出不了300次警。当遇上别的消防站警力不够的情况下,还需要出动应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