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地变梦想城,老宅基变星公寓,奉贤乡村振兴背后是这群青年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青翠草坪,白鹭漫步,180亩的田木果梦想城坐落在奉贤南桥镇沈陆村南庄路沿线,明年开门迎客后,这里将成为乡村亲子乐园。
从沈陆村驱车十多分钟到华严村,运河边的老宅刷上新漆,房间设施齐备,已变身成吸引青年入住的星公寓,也让奉贤乡村多了一处青年聚集地。
田木果梦想城的背后是90后创业者在辛勤打造,星公寓则由80后村支书带着年轻的团队在运作。在奉贤,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有着多种模式。
== 沈陆村 ==
现状 村里有座田木果梦想城
沈陆村是奉贤南桥镇一个普通农村,村里多为老人,但有着镇上最大的水稻种植面积,地理位置有些占优,离南桥城区只有8分钟车程。
如今当驱车在南庄路沿线,视野容易被占地180亩的田木果梦想城所吸引。成片的绿色草坪,沟渠边白鹭漫步,小楼外墙有特色涂鸦,特别是路边放着小书童模样的吉祥小人儿,头顶一个“果”字,给乡村带来青春、活泼气息。
“这是我们田木果的吉祥物果果,已经形成了公仔、靠枕等系列文创产品,田木果,以田为基,以木为生,以果为食。”说话的是田木果梦想城的主人——90后张亚黄,身材壮硕的他,由于每天都来田头盯还在建设中的项目,人早已黑了三个度,戴着手表的手腕上留下了清晰的白痕。
他介绍,田木果以种植杜瓜为主,旨在成倍提高土地经济作物价值。杜瓜种植还与现有的林地、水系相互融合,植入亲子文化理念,推出亲子乐园,最大化盘活农村闲置房屋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张亚黄在田木果里备了一辆老爷观光车,他每日都会巡视这片土地。开在大道上,一侧草坪上白鹭成队而行,另一侧草坪正在养护,以后将成为房车基地。
田木果西面将开发二期,做规模种植、采摘,以后可以采摘立体西瓜、空中草莓。离开采摘观光带,顺着道路往北开进入旅游观光带,萌宠乐园初具雏形,以后孩子可以与小鹿、香槟猪、羊驼等亲密接触,附近的垂钓中心至8日已施工结束。
垂钓中心旁还有五个大棚,这些大棚也将会变身,“我们和交大芳香园等合作,今后将按照主题模拟设立8间办公室、8间书房和3个工作区域,种植有助于安神醒脑、润肺等芳香植物。游客参观不同主题的 ‘样板房’,出来后就可以带回喜欢的芳香植物。”
这个两层小屋“星澜花羽”晚上可用来观星,那边西南方的格子农场已经建好,将来企业、个人都可以认领一块20平方米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介绍这些时,张亚黄的眼中有光。
创业者 90后青年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想法、新未来
“我有个5岁的孩子,平时玩乐总与电子产品为伍,少有机会接近大自然。我觉得家长陪伴孩子参与劳作是最好的亲子方式,所以原本只想打造个可以种植的小乐园,没想到项目实施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
张亚黄坐在梦想城以羊咩咩为特色的主题餐厅里,说着自己走进乡村的历程。
原来这名90后任职于广告公司,积累了经验和人脉后,他自己创业,如今担任着网络科技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总经理职位。
回归乡村源于他从小跟着外公、外婆在奉贤乡村长大,作为老农民他们常常在田间耕作,小时候他也时常睡在田埂,对自然很是亲近。
从今年3月起,为了项目进度,张亚黄调整了工作时间,一般早上6点到8点他先来田木果现场查看,随后进公司处理事务,中午不休息直接回田木果晒2小时太阳,下午处理完公司事务,晚上七八点再回现场。
他的项目带动了乡村经济,首先是村民就业,目前有三四十名村民在他的项目现场干活。用房方面,相比村民自己出租房屋赚取每间房每月三四百元的租金,张亚黄如今支付村民每栋楼每年七八万元的租金,因为他懂得,村强民富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张亚黄觉得乡村需要青年,他们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想法、新资本、新空间、新活力和新未来。虽然他比不上一些“农二代”有土地基础,目前他将前几年打拼的积蓄都投入了梦想城建设,但他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乡村振兴一定会有机会。“趁年轻多试试,可以边实施边完善,千万不要怕失败。”
预计本月,田木果大面积种植基本完成,争取明年5月第一期开门迎客,门票费用全部归于村集体经济所有。
== 华严村 ==
现状 老宅基变人才公寓
驱车十多分钟,就能从沈陆村来到华严村,沿着浦南运河一路走,华严村5组一排两层新刷的白色小楼十分显眼,这是农村老宅改造成的星公寓,共2200平方米、60多个套间,辐射村子北面园区上班的青年人才。
公寓里原本是3户两上两下的老屋,通过整体空间设计、功能分割,形成大大小小数个独立房间。平均30平方米空间内配有独立厨卫,安装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设施。壁纸、地砖颜色清新,桌上放着“星公寓新约定”,指明不得转租、群租,自觉垃圾分类等十条约定。
配套的四五十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既是”四史“学习教育阅读角,也是留言角。室外公共区域配齐饮料自动贩卖机、快递柜,星公寓的口号便是“一个温暖的乡村社区”。
周祥和妻子今年年初住进了星公寓,这位供职于上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工程部的90后在入住前观望了一段时间,听闻第一批入住的同事反馈不错,家具电器设施齐全,住得也舒适,又考虑到公寓离公司近,骑车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而且公司针对“星公寓”租金也有企业补贴,更让他动心,“申请排队等房子,今年终于在公寓有了小家,特别满足。”
95后吴艳喜在住进星公寓前,安家在镇里提供的人才公寓“悦丰新苑”,一次党建带团建活动,园区的党员、团员一起到华严村参观“星公寓”,公寓前河水清澈,环境宜人,房屋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都让吴艳喜印象深刻。“正好当时所居住的人才公寓快到期,我当场就留了微信咨询星公寓入住的要求和流程。”
吴艳喜有着乡村情怀,入住后,她过上了夜听蝉鸣、晨观朝露的生活,久违地感受到了一种繁忙浮躁之外的宁静祥和。
实施者 80后村支书带领年轻团队创新乡村治理
华严村5组原本可不是这样。作为一名80后村党支部书记,曾耀回想起这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房屋原貌,叹了一口气。房屋漏水,私拉电线,群租严重,因为一些租客经营早餐铺等,煤气罐就搁置在屋里。
曾耀还看到过一些房屋的窗户是纸糊的,屋顶也是用自己的白板搭建,人员进进出出很混乱,那时候他就意识到,农村里农田、河道、宅基和人,整理好空间宅基,一切都会变好。
在镇政府指导下,华严村试水“乡村版人才公寓”,收储农民的老宅基,经统一改造后出租给企业职工,既满足园区职工租房需求,又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没有模板可依,曾耀心里没底,村民也说他“吃饱了没事干”,他们想住就住,想租就租,关村委会什么事。那时候,曾耀压力很大,更怕公寓造好后没有市场。幸好,去年一期改造完成后,出租公寓时呈现了供需两旺的态势,如今早已满租,要入住必须先排队,去年年底还挂牌成为了区青年中心。如今村里10组二期公寓已经进入施工阶段。
从南桥镇政府来到华严村当村支书,曾耀扎根村里已经4年。他坦言,原本对村里的了解仅限于村民人数、基本情况,但乡村的层次很丰富,他喜欢在村里转转,和老人聊天,有些空巢老人,子女一周才回来探望一次,而曾耀则时常上门坐坐聊聊天,村里的老人对“小曾”印象很好,“我在这个村里没一个亲戚,所有的措施都和个人利益无关,保证一碗水端平。”
星公寓是曾耀目前探索乡村治理的重要项目,公寓还试点成立了“青年工作组”,依托青年中心,开展新老村民迎新年、青年沙龙等活动。
他也带起了村委会一支年轻的队伍。9人中4名90后,5名80后。90后高爱萍熟悉星公寓项目,日常项目跟进、联系青年也由她负责。从小在乡村长大让她对乡村有亲切感,她觉得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参与和宣传,如今华严有志青年交流群成立了,包含了五六十人,“除了号召他们参与志愿服务,也会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