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高校垃圾分类日渐精细化,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好习惯”
2020-09-29 上海

为了阻止患者将干垃圾扔进医疗垃圾桶,在验血窗口旁,医院设置了这个萌萌的专用“棉球丢弃箱”;为了可以对垃圾分类效果进行追溯,给各病区垃圾桶贴上了编号。而沪上各大高校更是费尽脑汁,在垃圾箱房配备了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和排风除臭系统,能有效解决细菌和气味问题,并杜绝了干垃圾引燃的安全隐患……

医院、高校因人流量庞大、成员复杂,实施垃圾分类起来,难度可不小。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沪上各医院和高校都动脑筋,垃圾分类正从“新时尚”逐步成为“好习惯”。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本文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市一医院在门诊大厅配备了垃圾分类宣讲机与“棉球丢弃箱”。

 / 市一医院 / 

灭烟桶改造成“棉球丢弃箱”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来往人流量极大,患者以及家属来自全国各地。那么,医院的垃圾分类该如何推进?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门诊大厅的验血窗口旁边,设有两个黄色“棉球丢弃箱”。黄色的丢弃箱是用灭烟垃圾桶改造而来,看起来萌萌的,功能可不小。“很多病患及家属缺乏对棉球、药品、口罩等医疗废弃物垃圾的认知,医院内难免存在医疗废物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投现象。”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施慧告诉记者,自从设置了这个棉球丢弃箱后,效果很好。投放口很小,专门用来回收棉球。患者在检验窗口验完血后,可以把棉球扔到里面。每天光棉球就能收集清运四五次。

病区内的“废弃口罩回收柜”,则是疫情后新增的。医院内的口罩有别于院外,需按医疗废弃物处理。口罩机不仅能回收口罩,还可消毒,让病患和家属的口罩“有处可去”。

为做好日常垃圾分拣工作,市一医院增加了垃圾分拣专职岗位8岗,物业公司成立垃圾分拣队伍,并进行专项培训。另添置室外垃圾桶14只,室内垃圾桶406只,120升垃圾桶240只,垃圾分类钳105把。

医院还号召通过落实三级分拣机制在末端完成垃圾分拣。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投放为第一层分拣,工勤人员分拣并回收至垃圾房为第二次分拣,垃圾站工作人员末端分拣至压缩设备为第三次分拣。层层落实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分拣分类的管理职责。

与此同时,医院还购入一台集“密闭、除臭、压缩、储存”于一体可移动压缩设备,可实现干垃圾的压缩、储存、排出自动化的全过程,清运人员不必接触垃圾,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垃圾清运多余环节,安全又卫生。

瑞金医院与交大校园内,都有不同形式的垃圾分类宣讲及设施设备。

 / 瑞金医院 / 

各病区垃圾桶上贴上了编号

医院科室众多,各病区垃圾分类效果如何追溯?别急,垃圾桶上有了编号,就能知道垃圾的出处。昨日上午,在瑞金医院的心内科病房内,保洁阿姨正在标签上写下当天日期和收运的科室病房,贴在每一袋垃圾上。

走进瑞金医院,可以看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视频,正在门诊大厅、急诊大厅、10号楼病区滚动进行播放,在病区、门诊、急诊楼宇底层都放置有生活垃圾分类的易拉宝,病区视频和电脑屏保循环播放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PPT,且每个生活垃圾分类区都贴有垃圾分类宣传贴,每一位住院患者也会收到一份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宣教单。

在标准化配置垃圾桶方面,病区与其他单元放置干、湿垃圾桶及可回收物桶;针对门急诊病人,在门急诊大厅均放置干垃圾桶及可回收物桶;有害垃圾桶则定楼定点放置。为避免保洁人员收运时错拿,每个垃圾袋的颜色都要求与垃圾桶一致。

护士长和工勤人员是医院生活垃圾分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院多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培训。为使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常态规范实施,医院制定了相关督查标准,并实施定期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予工勤,当天反馈予物业公司,并要求物业公司将整改的结果以图片形式进行反馈。

瑞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沈贻萍介绍,今年6月与去年6月相比,医院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湿垃圾从日均440公斤增至2400公斤,可回收物从日均590公斤增至736公斤,干垃圾从日均13750公斤减至10000公斤;有害垃圾从日均2.7公斤增至21.3公斤。

 / 上海交大 / 

正从“新时尚”向“好习惯”转变

说起垃圾投放点,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令人不悦的气味以及令人担忧的细菌滋生,而上海交通大学的“高配置”垃圾箱房能使大家对扔垃圾产生全新的认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常见的社区垃圾箱不同,交大特别定制的垃圾箱房配备了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和排风除臭系统,能有效解决细菌和气味问题,并杜绝了干垃圾引燃的安全隐患。甚至连垃圾箱的投口也是精心定制的,各类投口数量根据产生量合理配置,湿垃圾的投口“一口双用”,特别留出了丢弃塑料袋的空间,湿垃圾破袋和干湿分离在一个投口里即可完成,解决了湿垃圾袋辗转多个投口所造成的地面潮湿脏乱等问题。感应式清洗装置靠近湿垃圾投口设置,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妥帖关照了每天的使用行为。

早在上海正式立法规范垃圾分类的两年前,交大就走在了“潮流前沿”。2017年12月,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交大开启了校园“垃圾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同时推进配套管理制度与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始实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学校之一。

早起上课的路上,从寝室楼出来的同学们顺路将垃圾带到规定的投放点分类丢弃;教学楼里,干湿垃圾、可回收物的桶都“各司其职”地被摆放在最顺手的位置;食堂里,老师同学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将餐后产生的垃圾各归其位;校园内特别定制的“高配置”垃圾厢房大幅减少了扔垃圾时可能产生的不愉悦与隐患。以上的种种场景都发生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中,《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一年来,垃圾分类已经融入了交大师生学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正在从“新时尚”向“好习惯”转变。

“饮料瓶扔可回收物桶,纸巾扔干垃圾桶,餐具扔餐具桶,湿垃圾和餐盘交给食堂阿姨处理”,这一套流程对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来说已经形成了习惯。今年新生报到日,结合“节约粮食”主题活动,上海交大在食堂推出“‘光盘’换好礼,文明‘益’起来”专题活动。

经过各方努力,沪上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截至8月,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优秀率从46.77%,提升至89.2%,达标率从70%跃升至100%。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