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路上的上海青年|“跨界”让扶贫活水不断
2020-10-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今年9月,上海英雄钢笔推出格萨尔“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三项来自青海果洛的非遗技艺,让一支老字号钢笔诉说着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故事。对于助力这段“姻缘”的上海大学来说,“做媒”已非首次,此前,这一“遇人见物”非遗老字号跨界合作项目已陆续推出“凤凰自行车×遵义藤编”、“哈氏糕点x赤水竹编”等非遗跨界产品。

  一支钢笔蕴含三项非遗技艺  

一支英雄钢笔的黑色笔身上,金色的英雄格萨尔王英姿飒爽,“德昂洒智”书法熠熠生辉,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巧妙精细,特制的钢笔笔夹犹如格萨尔王手持的长矛,线条造型刚劲锋利。

就是这样一支小小的钢笔,却融入了三项来自青海果洛的非遗技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格萨尔王》,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绘制这一英雄人物的技艺是青海省级非遗项目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制作技艺,也是藏族文化中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色彩活泼鲜亮,线条工整流畅;藏文书写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德昂洒智”藏文书法,由当地的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写就。

在英雄钢笔看来,上海大学促成的这次非遗跨界合作,是“英雄惜英雄“,让国产经典品牌更具审美和收藏价值,重现了书写的感动。而对于青海果洛,这样的合作则是传播了当地的非遗文化,也拓展了一条推广新路。

比如“德昂洒智”,是果洛地区藏族独有的藏文书写和制作墨纸工艺的统称,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德昂洒智”的书写对笔、墨、纸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写的技艺,还要有做的手艺。所用的笔必须是用酥油浸润过的竹子烘烤、削制而成,墨多由当地矿物质和植物为原料研磨、烧制、调和而成,纸张原料主要是当地常见的植物狼毒花根部,将其垛、切、煮、刮、定型制做而成。

这一特别的技艺,体现的是匠心传承,但知道的人却很少。如今通过“英雄钢笔”这一上海的知名国产品牌,不再囿于雪域高原,而是走进了现代生活,为更多人所知,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

  带数百位非遗传承人走出高原大山  

在青海省果洛州,这样的非遗技艺还有很多。2016年文旅部非遗司设立了“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些年来,果洛州曾经濒临失传的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与上海的新潮设计融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介绍,2015年,上海大学作为首批承办文旅部、教育部、人设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高校,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不断实践用跨界创新设计的方式带动“非遗活态传承”,帮助扶贫,让来自各地区的数百位非遗传承人带着自己的技艺来到美术学院,并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非遗技艺“活化”发展的可能。

今年在上海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上,果洛州的非遗传承人与法国、比利时的国际创意工作营进行了为期12天的跨界创作学习。果洛州非遗传承人制作了富有现代时尚元素的藏茶包装创意设计、耳机设计、祈福首饰设计、编织创意首饰设计等12组创意设计,还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肯定。

今年7月,章莉莉带着工作站师生和一些企业代表第三次去果洛,历时5天探访12个非遗传承点。“来上海学习过的才让拉毛与设计师何然跨界合作了藏式流苏创意皮具与藏式迦拉耳环,她说完全打破了自己对原有藏服腰带编织的想象;酥油雕塑传承人特旦闹吾从上海回去后,融入自己的想法创作了新的油画风格作品;藏式木雕传承人格日一家听说我们去了,更是专程赶过来给我们看最近创作的木雕作品。”章莉莉说,格日告诉她,自己在上海的学习收获很多,女儿德吉拉毛也开始努力学习绘画,希望将来可以继承父亲的技艺。

这些反馈让章莉莉感到更有信心,就好像离开青海前看到的彩虹一样让人充满希望。

  跨界扶贫让“活水”不断  

除了青海果洛,上海大学还拥有一个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重点帮扶赤水竹编、遵义藤编等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娄山关脚下的板桥镇,藤编技艺已有近百年历史,马毅就是这一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马毅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藤编,也是主要经济来源,但如今藤编的销路却大不如前。

2018年12月,马毅和其他20位非遗传承代表来到上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在最后的创作过程中,他设计了一款遵义藤编旅行箱,成为了后来与上海凤凰自行车合作的篮筐和书包架雏形,并在去年上海进博会“上海非遗&老字号展区”首次公开亮相,目前已完成首批生产制作,上线销售。

和马毅同班的还有几位“赤水竹编”的学员。“赤水竹编”也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蔑、拉丝等20多道工序,把一厘米宽的竹片被分成20根竹丝,精心编织成为竹编工艺品。

今年5月,上海另一家老字号哈尔滨食品厂,也是“海派糕点制作技艺”上海非遗项目,与“赤水竹编”创新融合,设计了“哈氏糕点‘竹报平安’礼盒,在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推出,“国潮”获得诸多好评。礼盒篮的生产制作由赤水非遗传承人卢华英牵头,组织当地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特别是贫困户人群参与,全部采用古法竹编技艺手工制作完成,目前已顺利完成两批订单。

章莉莉告诉记者,“赤水竹编”制作了很多不同样式的竹编礼盒,糕点吃完,篮子可以继续使用,当水果篮或是野餐篮带着都很好看实用。“我们当时设计时,希望不仅是一个非遗礼盒,而是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可以与日常生活有更多的相关性。”上海美院的博士生刁秋宇还为竹编礼盒设计了带有民国手绘风的卡片。

如今,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与上海英雄钢笔的跨界合作等项目都在研发进程中,晨光文具、老凤祥、上海牌手表等企业也将参与到这一“遇人见物”非遗老字号跨界扶贫项目中来。

“就像是在挖一条水渠。”章莉莉说,时尚品牌、老字号企业、设计师团体,与深山里的非遗传承人,在这条水渠里互相“碰撞”,才能让文化传承的“活水”不断。

═   对话   

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

记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非遗扶贫主要通过哪些方式?

章莉莉:我们聚焦“非遗扶贫”多元化探索从“教学、创新、销售”三位一体展开扶贫工作。

记者:怎么来解释非遗跨界合作这一模式?

章莉莉:简单地说就是将非遗手工艺转变为当代生活美学用品,重新回到生活中,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记者:从作品到产品,这条非遗创新合作之路需要注意什么?

章莉莉:在非遗传承创新过程中,仍要注意保护好非遗的基因,同时对接当代设计和艺术给予非遗的新的物种基因,来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