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要怎样炼成,普陀区让大中小学教师手拉手
“华师大马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校”云授牌仪式
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设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去年以来,普陀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深入合作,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记者 刘春霞
“思政培训班”,教师跨学科一体化培训
今年3月18日,曹杨二中、曹杨中学、长征中学、兰田中学、上外尚阳实验学校、晋元附校、新普陀小学、管弄新村小学等8所学校成为首批“华师大马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校”。大学力量的加入,让理论春风吹进中小学。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如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普陀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与华师大马院合办了“思政培训班”。
“举办‘思政班’是普陀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市政治特级教师、普陀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许晓芳说,“思政班”体现的是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不是某一个学科老师的任务,所以参加‘思政班’的有各学段的老师,除了思政老师,还有德育教导、大队辅导员、班主任等,首先通过队伍建设来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在“思政班”里,小初高的老师在同一个班级共同研讨同一个问题,课程是系列化的,除了教育学院的老师,还有华师大马院的老师来上课。此外,华师大马院还派了两名博士生和两名青年教师指导学员开展项目化学习,以期通过项目引领、微课题研究、自主探索实践,解决德育管理、教育教学、团队活动推进和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曹杨二中附校思政教师查永浩是第二期“思政班”学员,她认为,思政课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照本宣科毫无意义,更重要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和多角度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侧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中学阶段重在拔节,大学阶段重在孕穗。”在上海市特级教师、曹杨第二中学挂职副校长兼政治教研组长、兰田中学校长谈俊看来,中学阶段的初中和高中也各有侧重,初中更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初中阶段要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是承接初中和大学的过渡学段,思政课强调的是常识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时,有一点很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所以一体化建设主要还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年龄特点,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是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同一学习要求在不同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阶段性认知往返,实现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三者的统一。”
在普陀区的8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校中,曹杨二中和兰田中学是两大“龙头”学校,而同属于曹杨二中教育集团的两校,已经在整合资源,尝试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初高中思政一体化建设。
“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法治的内容,我们对初中教材法治教育板块内容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初中更关注学生法治观念和宪法意识的培养,而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的教材则是引导学生更关注国家全面进行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从更高层面解读国家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将在初高中法治教育板块做一体化的深入研究。”
谈俊说,在其教学专著《学做一体: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一书中也提及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衔接,初中道德与法治讲授关于民主参与的问题时,参考借鉴高中“模拟政协”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课程资源,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可以形成初高中的衔接。后期还将进行一系列的一体化研究,比如,初高中统编教材内容的一体化研究,课堂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初高中课程资源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以及教学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归根到底,就是希望把高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下移到初中阶段,在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来呈现出初高中思政课学习的循序渐进。”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普陀区近期将发布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四大品牌工程——课程品质优化工程、课堂品质提升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教育资源开发工程,集聚资源,打造大思政一体化格局。
记者 刘春霞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