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的街头,感受城市的温度
2020-10-08 专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是对上海城市“温度”体会最深的人之一。这几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价值导向日益追求文化和健康,上海的城市更新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上海的温度”,上海的街头也越来越适合人们休闲时光去漫步。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马路  /

也可以请汽车让道

在上海东北边,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马路:苏家屯路。从十几年前开始,这条马路经历了一轮轮的微更新,总宽12米的马路,车行道收窄到5.8米宽,从以行车为主,变成以老百姓走路休闲为主。徐教授很激动地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鞍山新村地区是老的社区,居民活动空间比较少。这条马路的车行道原先是9米宽,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要把更多的空间让给老百姓,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样车行跟人的活动1:1的方案。

离开车流滚滚的大连路,一进苏家屯路,城市的节奏似乎一下变慢了,钢筋水泥的喧嚣被阻隔在外面,宽阔得对于一线大都市来说有点奢侈的人行道,处处景观,处处绿意。

你会产生一个错觉,这不是马路,而是公园,修建在路边的一座小公园。两旁的行道树此刻化身为公园的小树林,一条红色的步道,有居民在遛娃,有年轻人在慢跑。精心设计的景观装置隐蔽在一棵棵大树后,天然就有了苏州那种通透但不一览无余的园林味道。

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小小的广场空间,有些区域是适合带孩子玩耍的儿童乐园,空闲时,跟孩子在这里互动非常惬意;有些区域是小桥流水加几把座椅的休闲区域,有年轻人坐在那儿读书发呆;也有公园的花架长廊,老年人围坐一圈,下棋打牌,怡然自得。

走在苏家屯路上,你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是街头匆匆过客,而像是在公园漫步。一边是悄悄驶过的汽车,一边是园林生活,这种体验,在这样的老式居民社区,真的非常奇妙。夜幕降临,吃过晚饭的人们都从家里走出来,或携家人,或与三五好友,漫步在城市中心的这片绿洲,洗去一天的疲乏,感受生活对于奋斗者的善意。

厂区  /

也可以请工业退场

老厂房改造,从8号桥开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上海的工业遗存,经过设计师的妙手,有了时尚的元素,有一些成了商铺,有一些用来办公,成为现代都市工业的承载体。

幸福里也是另一个可以很清晰感受城市温度的地方。徐教授说,“这一个”借助着地利,将自己塑造成了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幸福里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前门在番禺路,后门在幸福路。随着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橡胶制品研究所撤出了这块以生活社区为主要城市形态的地方,它成了众多市区被改造的工业厂房中的一个。叫“幸福里”,是因为它门前那条窄窄的小马路叫幸福路,也是因为,改造它的团队想要打造的,是一个跟幸福生活相关的项目。

走进幸福里,你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条长长的水池。钢筋水泥的工业厂房,总缺少点柔性,设计师硬是开出了一个浅浅的水池,让这里的空间变得柔软,有了上海弄堂的那种烟火气。水池旁的小广场,家长带着孩子在嬉戏,孩子的浪漫,家长的开怀,让这个空间一下就有了设计不出来的幸福感。徐教授说,这个项目最好的地方,是将旧厂房改造融入这一片的城市风貌之中,有新华路的文艺气质,有番禺路的生活气息。惹眼,但不突兀;有个性,但很和谐。

原先的厂区被打开,东门和西门成为一条上海里弄的出入口。百来米长的弄堂,有餐饮店,有服装工厂店,还有一家文艺范十足的理发店。衣食住行的上海生活,都成为这条弄堂的基因。厂房的楼顶也没有被遗漏,水池加玻璃展厅打造了极其时尚的活动空间。宾客们可以坐在水池旁喝茶,看水池里的水漫上来,漫到肘间,看水池对岸的模特演出一幕幕时尚大戏。

水边的咖啡馆,撑一顶阳伞,自成一隅。伞下,不管是喝咖啡聊天的慢生活,还是打开笔记本的商业洽谈,都被这个空间恰到好处地糅合成一幅名为“幸福里”的图画。

广场  /

也可以向房屋借路

徐汇区很多地方是新式里弄,密密层层的房子,居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生活空间非常有限,在家是狭小的住房,出门是窄小的马路,没有绿化,没有公共空间。更糟糕的是,因为空间的逼仄,没法通过改造给老百姓腾出可以供他们活动的公共室外空间。新建城区每天傍晚上演的广场舞,对这里的居民来说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想。

于是,一个新的概念被引进了这一波城市更新:口袋公园。这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概念。1967年,美国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开启了微公园的序章。佩雷公园开园虽然只有390平方米,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年平均面积游客量远远超过纽约中央公园,成为至今为人称颂的经典。

有了好的思路,天平街道以旧改置换的方式,在永嘉路襄阳路口拆掉房子,腾出了一亩地——寸土寸金的地段,一亩地可以卖好几千万元呢!然后——对,要说的就是然后。

现在,这块地旁,沿马路竖着一块牌子,很好看的行书,写着“嘉澜庭”三个大字,下面,以简洁的行文,叙述了这个一亩地的口袋公园的来历。而地,还是地,用地砖铺平,成为一个小广场。广场一圈建起现代风格的遮阳篷,下面是石凳。看着这么大一块镶嵌在里弄房子里的小广场,第一感觉是,这里搞跨年活动很合适,或者,平时跳跳广场舞,音响轻些,也可以不扰民。

沿墙有5个大的玻璃展示窗,陈列着徐汇区与天平街道相关的名人箴言,有宋庆龄、张澜、马叙伦、黄炎培等,还有一个展示窗里是十几个门牌,那是天平街道的红色记忆和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简单,没有说教,但让人印象深刻。

口袋公园深处有两扇窗,一个口袋咖啡馆像一幅城市生活画镶嵌在铁艺墙上。天气正适宜,在遮阳篷下放几张小椅子,一杯咖啡一条狗,一个下午悄悄地溜走。

==  链接  ==

作为城市更新专家,徐教授对上海城市更新的历史如数家珍,而最令他欣慰的是,这几年的城市更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多人关注的,已经不是如何将建筑翻新,而是如何在保留城市风貌的同时,完善城市功能,将老百姓需要的文化娱乐休闲需求,在一次次的城市更新和微更新中体现出来,满足更多人在工作之余休闲、健康、亲子等需求。

徐教授说,街道作为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经历了视觉开发、车行优先、可持续发展、完整街道等过程。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正在确立,满足百姓文化健康等高层次需求的城市更新导向正在形成。更多城市更新的作品正在出现。而上海,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有空的时候去走一走。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