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微雕、民俗画、陶瓷缸……老城厢文化节送上老城厢的味道
2020-10-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老城厢是什么样子的?是烟雾缭绕的城隍庙,是评弹阵阵的老茶馆,也是父辈手中的搪瓷杯。10月10日,由豫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的“鼓舞豫园——老城厢文化节”在豫园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幕,在金秋时节,为市民送上老城厢的味道。

消逝的老城厢在这里“重生”

1940年出生的彭逸民是上海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2000年退休之后,彭逸民开始尝试竹木微雕模型制作。随着一件件小作品的诞生,老人对竹木微雕景观产生了极大兴趣。

“我在游览老城隍庙时,对其建筑布局非常着迷。”彭逸民通过前后左右拍摄的几十张照片,并洗印、拼接,并对照照片开始制作,前后共耗时一年,用微雕形式完成了新的作品《上海一角——豫园》 ,惟妙惟肖地真实再现了老城隍庙风貌。

作品利用竹木、三合板等废旧材料精心进行手工雕刻,每扇门窗安上微型卯榫,使门窗灵活开关,平添了一份动感,其细腻程度堪称上乘,同时也蕴含了环保、低碳、变废为宝的创意。

艺术家王味之、初旖创作的大型中国画作品《上海城隍庙风俗图》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里的重点题材,表现1928年上海城隍庙浴火重建后第一个清明节,正在举行盛大的三巡会——城隍老爷出巡活动。

“上海老城厢的城隍庙一带,是民国华界人气最旺盛的地区,是民国黄金时代的缩影。”作者表示,在这个时期,上海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城市财富迅速增加,市民幸福感大为提升,人们借城隍庙旺盛的香火来祈求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豫园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都市人文纪实全景画,再现了那个西风东渐、新旧文明交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特别时代。

过去的工业辉煌在杯子里“浮现”

现场的“千人千杯”展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展品是当年老城厢中每家每户必备的东西——搪瓷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上海工业制造的一个辉煌历史时期,生产的产品供应全国。搪瓷杯正是当时上海制造和上海工人的象征,随着塑料和不锈钢的崛起,这个曾经普遍渗透于上海人生活的必备品默默退出了舞台,只能在旧货市场才能看到。

而收藏家马继秋带着他经年收集珍藏的上千只搪瓷杯来到现场,只为重现上海人的搪瓷情怀。

他说:“我们的父辈一代人很多都在一个工厂,一个岗位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一辈子。这些工号杯是父辈们一生的荣耀,祖国的建设离不开他们一生的奉献!”

据负责人介绍,此次“鼓舞豫园——老城厢文化节”正值豫园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之际。豫园街道在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同时,特别着眼于发掘和用好老城厢文化,构筑城市之根、文化之魂,构筑居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构筑更美好的社区、更幸福的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