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社区文明养犬,这些大学生给出了一个好对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近年来狗狗伤人事件频发,怎样才能倡导市民文明养犬?上海大学管理学院4名大学生深入全市15个社区展开调查,最终给出了一个好对策。
起因是进城过年的姥姥被狗惊吓崴了腿
“养犬治理现代化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下上海建设理想‘人民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完善。”该项目负责人、大二学生李佳告诉记者。
说起这个项目的初衷,还得从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说起。去年春节,李佳的姥姥进城过年,姥姥经常到小区的花园里散步。有一天晚饭后她散步时,突然窜出一只没拴绳的金毛犬,姥姥把脚崴了。虽然事后犬主也登门道歉了,但这件事不可避免地给姥姥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阴影。
后来,李佳跟学生会的同学说起这事,没想到引起了强烈共鸣,不少同学都表示他们小区里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文明养犬问题。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解决社区不文明养犬问题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这4名大学生,利用暑假,前前后后一共调查了全市15个小区,这些小区分布广泛,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上海养犬情况。
他们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并且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我们将调查期间发现的问题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比如不办理养狗证的“黑户犬”,不定期接种疫苗的“病毒犬”;第二类是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比如遛狗不拴绳,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让犬随意大吼大叫、制造噪音等。”
通过综合分析,大学生们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在养狗的人越来越多了,再加上上海是一个高密度居住的城市,人与狗的冲突不可避免,而居民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对文明养犬的概念模糊不清。“由于没有合理的机制来解决问题,居委会缺少权力、缺少经费、也缺少精力来治理这方面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矛盾的激化,城市养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运用专业优势设计网格化居民自治模式
针对调研结果,大学生们最后设计出来的方案是建立在“治理理论”和“精细化理论”基础上的“网格化治理方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社区对于文明养犬都有点束手无策,但也有做得好的,像雍景苑小区和绿洲雅宾利小区,他们都提出了楼组长这个职位,运用了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事实证明这个管理模式很有效。”大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是不是可以运用网格化来解决文明养犬管理难的问题,把管理的单位缩小化?后来经过理论验证和实践操作,发现确实具有可行性。
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不断完善这个管理模式。
所谓网格化居民自治模式,就是将网格嵌入社区治理结构,将社区明确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居民都处于网格之中,每一层都担任网格中的不同角色,设立一个楼组长专门管理,居民也可以参与进来,互相监督、举报。“可以设立一个积分制的奖惩措施,不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加分或者扣分,加分与宠物福利挂钩,可以给到一些宠物用品、洗澡折扣之类的奖励。”
这个管理模式被宝山团区委看中,在招商花园小区和丰宝苑进行了推广,效果很显著。“我们在这两个小区搞了有奖问答宣传,提高居民文明养犬的意识,然后给宝山区量身定制了一个文明养犬的工具包,里面除了网格化管理的推行模式,还包括制度的解读、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细节化内容,建立起一个完整合理的机制。”让大学生们感到高兴的是,试点后,这两个小区犬伤人、遛狗不牵绳等问题明显减少。
接下来,大学生们还打算跟宝山团区委进一步合作,将这个方案运用到更多小区,将它打造成宝山区的一个特色品牌项目,进而推广到上海的其他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