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申码”如何在24小时内诞生?因为有他们|新时代奋斗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绿码”在手,畅行无忧。无论去上班还是逛商场,随手出示“随申码”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民的新习惯。目前,“随申码”累计使用次数已超过12亿次,累计使用人数超3400万人。
“随申码”火速上线的神话,依靠的是海量公共数据,同样也离不开“一网通办”改革攻坚团队的默默付出。随申码、电子证照、不见面办理、医疗付费“一件事”……这个年轻的团队与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流程,最少的材料,带给市民最优的体验,方便市民随时、随地、随身办理各类政务事项,更方便地工作生活。
24小时开发上线“随申码”
2月16日,接到“随申码”开发任务,“一网通办”改革攻坚团队与时间的赛跑正式开始。
“当时,我们数据资源部全体员工放弃春节假期,迅速投入抗疫第一线,全力攻坚。”在“随申码”的诞生地——位于寿阳路上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部部长储昭武回忆起了半年前的场景。
当天夜里,团队组织专家,开展“随申码”开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应用开发部工程师方海宾的印象中,整个办公室、会议室都是人,累了就躺在椅子上眯一会,所有工程师都在24小时轮轴转,甚至都不记得当天是周几。
最终,团队完成架构设计和近亿条原始数据清洗比对,以及2000多万条随申码颜色计算工作。“刚开发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挺激动的,毕竟这也算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方海宾说。
2月17日,“随申办”APP、“随申办”微信及支付宝小程序三端同步推出“随申码”。“随申码”时代,正式到来。
作为本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它的开发上线仅仅用了24小时。在功能快速迭代、服务内涵持续深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的背后,是团队全体成员的辛勤付出。
市北高新也是市北高“辛”
上线并不是这场赛跑的终点。深夜,位于上海大数据中心六层楼的办公室又开始新一轮的通宵达旦。
为了覆盖更多用户人群,“随申码”功能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3月1日,支持港澳台人士、外籍人士获取“随申码”;3月15日,“随申码”企业版上线,助力复工复产和精准防控;4月3日,“亲属随申码”推出,199.2万未成年人通过亲属申领获码;7月5日,“随申码”开通看病就医功能,为患者提供“脱卡支付”新模式……新功能不断上线,工作量也日与俱增。
每天凌晨12点至早晨5点,团队成员刘辰昀会准时与厂商一起进行“随申码”数据治理,确保全市市民第二天的“随申码”准确可用。来自应用开发部的陈磊为按时完成“随申码”正确计算,放弃照看家中年幼儿子,长时间坚守在中心与中心同志、合作厂商一起调整优化算法,回家时间二周内不到十个小时。
随着“随申码”的推广,市民申诉接踵而至,团队成员丁阳第一时间冲在第一线,积极协调市建委、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快速准确处理每件申诉,为全市市民出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截至目前,“随申码”申诉处理达18万多件。
由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位于市北高新区,团队也得到了一个称号——“市北高辛”。
辛苦与成就感相伴
为了促进长三角“健康码”互认,团队成员开始频频“长三角一日游”——上午跑江苏,下午跑浙江,晚上再回到上海。傅行晓、刘辰昀、张冬升、徐洁等团队成员,主动与市商务委协调,并与浙江、江苏、安徽三省数据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健康码”数据共享交换。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健康码数据已累计共享交换数据量4075万条,日均交换数据量21万,为打通三省一市的“健康码”共享互认奠定了数据基础。
在攻坚过程中,团队还曾在全国首创儿童医保电子凭证的“上海方案”。
应用开发部副部长陈祺介绍道,针对国家医保局“医保电子凭证”尚未覆盖到儿童患者的情况,依托“亲属随申码”功能,实现本市“儿童医保电子码”的申领和使用。同时,“随申码”支持未成年人利用“亲属随申码”实现医保看病就医,家长替家中未成年人展码,即可实现线下医保就医支付,实现全年龄段的本市医保患者全覆盖。
此外,“一网通办”改革攻坚团队积极会同业务职能部门,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推进医疗付费“一件事”等“14+1”个“一件事”工作,以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为驱动,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利用“随申码”赋能,实现“脱卡就医”和“信用就医”等便民服务,已在全市所有439家公立医院开通运行。
“让大家更方便地工作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陈祺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