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退,防线就不会退!因为他们的身后,是祖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交出了抗疫斗争不一般的“上海答卷”。
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第三场报告会于10月21日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第三场报告会汇聚了本市医疗卫生、海关边检、地铁运营、社区、志愿者等领域先进模范代表,沈银忠、李芳、张志勇、高煜、朱杰、王姝婷、唐佳、黄翔8位报告人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他们铸就战疫堡垒
与这么多抗疫先锋和援鄂逆行者同台讲述抗疫历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沈银忠医生感慨万千。在阻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上海市成人新冠肺炎病例定点收治医院,通过科学防控、精准施治,切实有效地救治患者、控制疫情,守护着上海市这座特大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成为上海的战疫堡垒。
武汉报道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凭借多年的抗疫经验和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公卫中心立即成立了应急委员会,并开展了模拟新冠肺炎收治的实战演练。
随着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人数的增加,上海市根据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和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要求,集全市之力,抽调市级医院急诊ICU、重症医学、感染科、呼吸科、中医科和心理科等学科的临床骨干组成医疗队,支援公卫中心。来自全市的重症医学专家组成5个医疗组进入公卫中心应急病房,与公卫中心的白衣战士们一起负责全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此同时,外围专家组咨询会诊制度和机制同步建立,为新冠肺炎患者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面对新冠肺炎,上海专家团队边摸索边总结和调整,最终凝聚多位专家智慧的《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顺利发布,这不仅凝结了抗议期间上海救治的经验及成果,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救治提供了宝贵的“上海经验”。
截止2020年10月8日24时,公卫中心累计收治确诊病例1001例,出院938例,病死率不到0.7%。自3月5日开始收治第一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以来,截至10月8日公卫中心共收治671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分别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无死亡病例。
他们保证这座城市“顺畅呼吸”
上海的西门户---地铁虹桥火车站,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型交通枢纽站-虹桥枢纽。在这里机场,高铁,地铁无缝对接、人员高度汇集。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全国,这里无疑成为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地铁虹桥火车站的车站副站长高煜看来,如果说医护工作者是守护城市的白细胞,那么他们全体地铁人就是输送氧气的红血球,因为他们保证了城市的新陈代谢与顺畅呼吸,让乘客在这个最“清冷”的冬天里,依然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复工以来,地铁客流逐步回升,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地铁防控措施也在同步升级:启动乘客扫码登记,全网投入最大运力,对部分车站进行限流,让乘客保持安全的距离。对高煜他们来说,守住了地铁,就是守住了上海;守护好乘客,就是守护好上海市民。从1月24号启动一级响应,到5月8号二级响应结束,上海地铁从最低谷的每天30万人次,回升到了853万人次。在105天的时间里,乘客超过4亿人次,6月19日,上海地铁全网客流重回千万大关,大家似乎又听见了这座城市脉动的声音!此外,他们还顺利完成了线网进一步增能、3号线上海南站岔区改造工程、16号线全六编列车上线运营和新开临港片区直达车等一系列重要运营保障任务。期间,上海地铁乘客“零感染”,3万余名地铁员工“零感染”。
他们的身后,是祖国
如果没有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来自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旅检一科四级主办的王姝婷现在可能还在美丽的塞班岛度蜜月。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全社会的暂停键,她的生活也来了个急转弯。王姝婷和爱人都是海关口岸一线工作人员。小年夜那天,他们决定推迟婚礼。也是这一刻,她的战友们纷纷从老家、从休假途中、从四面八方,紧急向抗疫一线集结。至今,他们已经在中国最大的进出境空港口岸坚守了300个日日夜夜。
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入境旅客,根本不知道谁可能是染疫人员。登临检疫、测温、健康申明卡审核、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每一次与旅客零距离,也可能与病毒零距离。王姝婷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常常十多个小时滴水不进、粒米不沾……昼夜不息、片刻不歇,对于他们来说,已成常态。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王姝婷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每一名入境人员,穷追不舍地发出“灵魂三问”:“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是干什么的?”。王姝婷说,“其实,我们不是福尔摩斯,我们只是深知守护国门一线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懈怠,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任何闪失。”
数字是抽象的,王姝婷和队友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是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们在防护服、流调台、旅检通道上,都会写下“欢迎回家”的字样,欢迎每一名从海外归来的游子。
防控之初,也有少数旅客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后来,大家都主动配合各项流程。王姝婷的同事孙明沁一次在登临排查完重点旅客后,当她告知大家可以下机时,一名旅客问:“我们可以鼓掌么?”顷刻,机舱中掌声响起,身为国门守护者,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在一周以前,王姝婷迟到了半年的婚礼终于举办了,疫情影响了婚期,而共同守护国门的经历更坚定了我们的感情,我觉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新娘!“虽然,不知道全球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但是我们始终确信一点,疫情不退,我们的防线就不会退,因为,我们的身后,是祖国!”
疫情就是命令,他们守牢这座城门
2020年1月,上海市铁路上海站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黄翔和同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春运工作。突袭而至的疫情,却瞬间打乱了原有的计划部署。
作为上海陆上北大门,上海站地区的春运客流量往年峰值每天高达85万人次,作为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大家要统筹协调好站区各单位全力以赴做好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的安全平稳、有序运转。虽然今年春运返程旅客因为疫情大幅度减少,但增加了红外线测温、个人健康信息填报、运送发热旅客等任务。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一点差错,工作量之大,让大家始料不及。物资匮乏带来的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测温和查验带来的旅客出站积压、发热旅客如何闭环送医等问题,摆在黄翔他们面前。为了实现旅客“快疏散、不聚集”的目标,黄翔每天至少接听100个电话,同时有12个微信工作群,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回复一线同志提出的各类问题,每天工作20小时是常态,即使这样我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为实现入城口24小时防控任务,黄翔他们要在上海火车站东南出口、西南出口搭建两个千余平方米的旅客健康信息登记核验大棚和十个留验点,为确保大棚能按时完工,他连续两个通宵在现场监督。
2月2日,他们迎来了市、区组织部门派来的增援大部队。黄翔每天奔走于站区各个角落,协调落实志愿者食宿,跟一线同志一起优化工作流程,对新来人员开展培训,不断缩短旅客填报的时间,提升旅客出站的速度。凌晨4点,最后一批夜间到达的旅客离开站区,黄翔回到办公室休息三四个小时,就这样持续了45个日夜,每天穿梭于站区20多公里,每当体力不支时,看到刺骨寒风中坚守的同志们,无形中又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
由于疫情特殊性,对来沪找工作无居住地的“双无”人员,经黄翔他们劝离返回原籍的有178人,对经济特别困难的26人,黄翔主动联系区人保局为他们推荐工作,协调站区宾馆给与他们优惠入住。
在广大党员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1至9月,站区取得了无一例规模性聚集、无一例工作人员感染的抗疫阶段性成果,3月初在黄翔积极协调下站区987家单位全部复工复产,累计测温、核验旅客健康信息2500万人次,运送268名发热旅客送医就诊,安全护送140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出车站。站区4家酒店承担了境外人员隔离任务达3737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