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上海高校博物馆,这批师范生设计出一本导览手册
2020-10-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成一川 

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方面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使得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几名师范生格外兴奋,他们遍访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设计出的《沪上高校博物馆资源导览手册》,并有望正式出版,以当代大学生所学所思,贡献智慧落实两部委《意见》。

 深闺中的博物馆,大学里的无尽藏 

早在今年5月18日全球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历史学专业三名博物馆爱好者,在线听了一场关于“高校博物馆”讲座,萌发了探索高校博物馆的念头。

与聚光灯下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知名度要小得多。“你们知道华师大有多少座博物馆吗?”实践的发起人、2019级历史师范班朱哲冉率先提出疑惑。

“两个?或者三个?”快速查阅资料后,小组成员们惊奇地发现,占地面积3000多亩的校园里竟然建有“古钱币博物馆”“历史文物博物馆”等七个实体场馆及一个线上展馆。

感慨之余,大家意识到,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像是“养在深闺”——社会知名度不高,即便是校园里的大学生们,恐怕也了解有限。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博物馆应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发挥了呢?

带着思考,小组成员马上进行了“云实践”“云探访”,通过网络搜集了上海内60余座高校博物馆的基本信息;同时,电话访谈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了高校博物馆在馆藏、运营、服务等方面情况。

通过面向上海市18所高校学生发放《上海市高校博物馆使用情况及使用意愿调研》问卷,小组成员发现:高校博物馆因其藏品的丰富性和稀缺性,以及学科专业性,可称为“校园里的宝藏”;但是大学生对高校博物馆的认知度低,参观率少,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跨学科组队,共探高校博物馆育人资源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与“博物馆”碰撞融合的产物,在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有同学提议系统性挖掘高校博物馆育人资源,帮助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的重要一员,它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但是大部分高校博物馆知名度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小。我们想让他们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项目组长李筱敏说。

很快,来自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生物学与地理科学专业的六名师范生也“入伙”了。一支集齐语、数、生、政、史、地六个专业九名同学的实践队伍集结完毕,大家想要发挥师范生特长,结合未来教师养成,以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为突破口开展实践,开发了一套手册。

新的成员为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来自18级生物师范班的林榕煜同学曾经做过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的志愿者。她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说道:“团队组织的参观活动常常会有志愿者引导和讲解,师生可以更直接、深入地了解藏品。相较之下,个人参观往往缺乏这样的条件。”

来自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汪佳妮同学认为:“一部分高校博物馆中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四史’教育资源。可以将展陈藏品作为载体,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经验里的初心和使命,后从历史角度出发反观当下,让高校博物馆里的‘四史’活起来。”

 《沪上高校博物馆资源导览手册》出版在即 

经过多次集中讨论,小组成员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认知特点和参观需求设计不同的延伸内容。从学科教育、“四史”教育等不同角度挖掘高校博物馆馆藏背后的教育资源,让参观博物馆不再“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丰富参观体验、增进参观意义。

从正式开始着手到如今,时光走过了近半年,沉淀下了累累硕果。三本《沪上高校博物馆资源导览手册》如今装订成册,相关出版事宜也在紧锣密鼓底接洽中,这让同学们笑开了颜。

据了解,手册分为大众版、高中版和义务教务版。大众版偏向大众博物馆学教育,可成为社会大众实地参访的有力导览;高中版结合部编教材新课标,以“一馆多学科”和“一学科多馆”进行编排,可成为高中生课余文化学习的实践参考;义务教务班结合初小学教育核心素养,分版块展示博物馆资源并设置拓展题,引导小朋友边走边思。

手册编写团队还为此设置前后双目录,后目录为四史教育资源目录,可成为寻找高校中四史资源的有力导引。

“好的教育从来不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好的教师应该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挖掘高校博物馆育人资源的背后,是同学们对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孟宪承书院团委书记成一川是项目指导老师,他见证了这批学生从“想法”到“实践”再到“成果”的付出和蜕变。

在他看来,用专业所长探究一个细小的社会资源,用师范素养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社会实践的魅力,更是未来教师的思考与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成一川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