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好援鄂队员身后的“店小二”,他为了口罩料,拼了!
2020-10-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站在了1649名援鄂医疗队员的身后,只为当好他们的“店小二”和“贴身管家”;而他,为了能让大家戴上口罩拼了……新冠疫情暴发后,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交出了抗疫斗争不一般的“上海答卷”。  

今天下午,第四场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本场报告会汇聚了本市医疗卫生、社区、国有企业、边防检查、快递、新闻媒体等领域先进模范代表,周密、陈霞、陆军、林雨青、王晓溪、郑朝渊6位报告人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他,站在了1649名援鄂医疗队员的身后 

与奋战在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不同,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周密没有穿过防护服,更没有进过隔离舱,而只是站在1649名援鄂医疗队员身后、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  

对于周密而言,这场战疫斗争分为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在上海,亲身经历了一个个疫情防控决策的诞生和落地,目送了援鄂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江城;下半场在武汉,亲眼见证了白衣战士们奋勇拼搏、荣归申城。  

1月的上海,迎来了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作为整个疫情防控的大脑中枢,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疾病控制组等十余个工作组近200人,在中山西路1380号的指挥部集中办公。作为医疗救治组的一员,周密与同事们通宵达旦地研究分析各家医院的床位、设备、人员、地理位置、技术能力,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了相应的预案。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封城;1小时后,周密他们接到了组建医疗队援助武汉的通知。10小时内,首支医疗队组建完毕,并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医疗队。周密每天与领队们通电话,详细记录下前方队员的点点滴滴。 

2月15日,周密的抗疫斗争进入下半场。离开连续战斗了一个月的指挥部,回家与怀孕5个多月的爱人道别后,出征武汉。  

此次在赵丹丹副主任的带领下奔赴武汉,是受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派,建立上海援鄂医疗队前方工作协调组。来不及害怕和感慨,前方工作协调组一行就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在零下5℃、没有热水、没有暖气、没有办公桌,只有一张麻将桌的房间里与领队们摸情况、定制度、做专报。全组在武汉2个月的日子里,日均行程100多公里,走遍了援鄂医疗队每一个驻地酒店与医院。为了充分“宠爱”队员们,身为“店小二”和“贴身管家”的他们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爱护转达到每位队员。 

在武汉的77个日夜里,上海水平和上海智慧在江城大地开花结果:累计收治确诊病例2549名,其中三分之一是重症以上病例;治愈出院2005名。

 他,为了口罩料,拼了 

经信工作党委的基层党员陆军,是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的一名生产经理。在报告会上,他给大家带来的好消息是“对于口罩,大家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买不着了”。目前,上海石化每天可以生产28吨口罩专用料,可用来生产2800万只口罩,完全可以满足全上海市民的口罩需求。  

今年初,疫情突然暴发,口罩告急!市里发来急电,公司立即组建工作小组,要求集全公司各方力量,紧急研发、转产口罩专用料。  

闻令而动,火速集结!2月11日,陆军和同事迅速复工,组成了攻关小组。这是一次不一样的研发和生产,要和时间赛跑,要争分夺秒。因为 “我们每多生产一个口罩,百姓就多一份保护”。研发、转产熔喷布专用料,关键在于攻破“高熔指”聚丙烯的生产难关。作为一名生产经理,陆军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硬任务”。 

枕戈待旦、连续奋战,调整变频参数,更换皮带轮,一次又一次的优化螺杆组合……在无数次的失败中,他们的第一批粒子终于被生产出来了,看着它们被送去检测,陆军满怀期待。然而,事与愿违,检测结果显示熔指只有800,离1500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于是又是一个不间断的24小时,大家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排查原因。2月15日,第三批口罩料一出来就被送进了实验室。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难题出现了:这批料,有异味。刻不容缓,陆军再次扑进了车间。熔指,气味,两座“大山”挡在眼前,但大家都全力以赴地拼。2月23日,第15批口罩专用料试制出来了,熔指终于稳定在了1500,气味也得到了改善。他们立即送到熔喷布厂家试产。看着雪白的熔喷布在眼前绕转,陆军一时竟热泪盈眶。经过检测,熔喷布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12天!从接到任务到试产成功,这是陆军和团队拼出来的新纪录,这也是他们向全国人民交出的抗疫答卷。 

 他说:“让我再多跑一趟” 

“您好,顺丰快递”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他们每天都会说上百次,疫情期间更是如此,但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一线快递员王晓溪相信,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这句话给很多人带去了安心。  

今年春节王晓溪准备留守片区,还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上海,打算趁着不忙的时候一家三口在上海逛一逛,让9岁的儿子也见见世面。没想到,一场疫情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王晓溪就骑车出门,想着去医院看看能帮上什么忙。看着医院里忙碌的白大褂们,听说还有医生主动请缨去抗疫一线,王晓溪深受感动。他跟公司及党支部汇报,“疫情期间,就让我承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医护家属楼所有的收派件工作吧。我比较熟悉这片辖区,保证能完成任务。”  

于是,王晓溪让老婆孩子留在宿舍里,自己到公司领了备好的防护服和口罩护目镜,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他就一口气干了63天。  

“你要问我怕不怕?不怕是假的,但事情总要有人做。”那时,王晓溪告诉自己也告诉妻子,他是一名党员,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他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这种关键时候,更不能退缩。  

2月,疫情不断蔓延。在第一人民医院,一人负责收派任务的王晓溪也面对以往从未遇到的收派“高峰”。疫情严峻时期,每天都会有大批的捐赠物资及采购医疗物资涌入医院,王晓溪几乎每天要派400-500箱子的货物,工作量比两个人工作时还要增加好几倍。时常有50箱防护服、20箱口罩、重则500公斤的快件需要第一时间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疫情期间,王晓溪还时刻惦记着医院旁边的医护家属小区里的老人,他们的儿子、女儿很多都去了前线。王晓溪在物业的准许下,在做好自己全身防护的前提下,把快递给他们送到家门口,也把日常生活用品及时送到他们手里。 

王晓溪说,期待来年春暖花开时,他能带儿子登上上海最高楼,带他看看这座爸爸为之奋斗的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