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卖小哥租售伪劣电瓶?上海警方全链条摧毁伪劣电瓶犯罪团伙
2020-10-27 上海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电动自行车是外卖小哥的“工作神器”,当伪劣电瓶发生火情等事故时,后果不堪设想。近日,上海警方近日会同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破获一起涉及本市9个区20余家电动自行车车行的非法租售超标大功率电动自行车电瓶案,摧毁一个非法生产组装不合格电动自行车电瓶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收缴伪劣电瓶1800余只。这也是上海警方近年来首起全链条摧毁生产租售伪劣电动自行车电瓶犯罪产业链的案件。

  微信小程序销售“三无产品” 

受访者/图

今年10月,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在对全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环节领域开展隐患清零行动中发现,有电动自行车车行对外租售自行组装的无贴标、裸包装的大功率电瓶,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对辖区内两家电动自行车车行的前期侦查,专案组发现这两家车行表面上均进行合规电池的出售租赁和车辆销售维修业务,但如果有客户提出需要大功率电瓶,他们就会推荐客户使用一款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中有“车电租赁”“电池租售”“电动车租售”三个菜单界面,详细罗列了可以提供的各种车型、电瓶型号和租金金额,比如一款“60V65A大容量锂电”就标注“租金350元、押金500元、租期30天”。客户进行实名认证后,就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电瓶下单支付,再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小程序合作商铺取到电瓶,等电用完了还可到店更换充满电的电瓶。此外,侦查员发现,这些车行出租的黑色电瓶外壳表面并没有贴标,属于“三无产品”或违法改装翻新的电瓶。

 快递、外卖骑手为主要受众 

专案组溯源追查这款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者,最终锁定了一家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王某某。该公司主营电动自行车、电瓶租赁业务,利用自行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通过招募全市20余家电动自行车车行作为线下代理,并向快递、外卖骑手等有需求群体提供二手电瓶车、伪劣电瓶租售服务,从中非法牟取利益。

摸清该公司运营模式、涉案团伙、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及线下代理门店等情况后,10月16日,徐汇警方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在浦东、闵行、嘉定、徐汇等区成功抓获该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微信程序开发者王某、车辆组装维修人员陈某某、管某某、客服胡某等5名嫌疑人,并在该团伙位于嘉定区的仓库内缴获伪劣电瓶共计200余只。当晚,专案组又在本市其他各区抓获该公司线下合作车行负责人12名,先后追缴回收伪劣电瓶600余只。徐汇公安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常捷告诉记者,不少外卖小哥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伪劣电瓶,但由于他们比起安全隐患更在乎电瓶车的速度,因此产生了一大批伪劣电瓶的市场需求。

王某某交代其于2017年9月成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电瓶车租赁业务。2019年7月,他见外卖小哥每天都有更换电瓶的需求,便先后从各地购置、租赁伪劣电瓶,并委托王某开发微信小程序,线下招募20余家电动自行车车行从事租售伪劣电瓶违法犯罪活动,累计租赁额已达127万余元人民币。

 出厂标准只需能够充电放电即可 

伪劣电瓶。

据王某交代,这些伪劣电瓶均是从安徽的吕某等人处购得。专案组立即赶赴安徽阜阳开展溯源打击。10月19日,在安徽警方大力协助下,专案组将阜阳某工业园区内伪劣电瓶生产制造窝点捣毁,抓获吕某、黄某、李某等7人,缴获伪劣电瓶电芯原料300余个,伪劣成品电瓶900余个。

经查,吕某于今年7月在阜阳租借厂房进行锂电池组生产,以每组价格2100元至2600元销往上海,主要销售给外卖骑手或像王某这样的电瓶租赁中介。该厂所有生产人员均为当地雇用,未经专业培训,组装的电瓶既无规格、型号、性能和注意警示内容,也没有产品合格证,出厂的标准就是能够充电放电即可,没有任何安全检测。

目前,王某、吕某等24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已被徐汇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改装电瓶极易自燃和引发火灾 

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庄莉强警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生产、销售、租赁的伪劣电瓶,均为60V以上大功率电瓶,有的甚至达到70V以上,用于本市电动自行车时,属于违反国家强制标准的超标、不合格电瓶。如果车主擅自使用,一旦超标电瓶功率超出电动自行车电机承载负荷,极易引发电动自行车自燃,在充电过程中也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事实上,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已不在少数。今年以来,本市已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381起,造成20人死亡。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单捷向记者回忆道,今年4月8日,徐汇区日晖六村外卖小哥孙某将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拆下带至其住房内充电引发火灾,造成房内1名室友死亡。为了遏制电动自行车“小火亡人”发生,徐汇消防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和打击力度,尤其对发生火灾的案件,实施联合办案、追查相关责任人。温馨提示,市民要租购电瓶时,也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电瓶,切勿使用非标大容量电瓶,以免造成意外事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