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中外校长给出关键词:好奇心和好胜心
2020-10-30 青年

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在论坛上分享培养青年科学人才的心得。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泳均 摄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泳均

脑力激荡,智慧迸发,在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和大阪大学副校长河原源太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如何培养科学后备力量的话题,中外两位校长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两个关键词:“好奇心”和“好胜心”。河原源太结合自己的高中生涯建议道,青年学生可以多阅读课本以外的科学读物,不要为了考试而过于功利化。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会不断扩展学习知识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也会多看看科学期刊等杂志。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科学的好奇心就会大打折扣。”

基础科学常常需要漫长时间才能从技术转变成产品和服务,面对现实的多重选择,如何安心做基础研究?谈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话题,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坦言道,现在青年人面对更多的选择,相较于以前的确容易更趋于功利。

在徐学敏教授看来,可以尝试双驱动,通过培养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使命感推动青年人研究基础科学。“具体而言,可以让青年人了解诺贝尔奖得主这类顶尖科学家所作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我们发现,在交大的创新实验室中,通过让学生们数次操作和诺奖得主研究相关的实验,搭配青年教师的讲解,可以拉近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徐学敏教授顿了顿,笑着补充道,科学研究离不开好奇心。“当青年学生对未知的基础科学产生好奇心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动力,想要拉近自己与科学家们的距离。此外,当交大学生大一刚进校园时,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关于使命和责任,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超越自我,考虑整个社会甚至世界。”

谈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大阪大学副校长河原源太笑着说这个话题在半小时前的校长论坛闭门会议中也被提及。“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会不断扩展学习知识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也会多看看科学期刊等杂志。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科学的好奇心就会大打折扣。”

“通过增加学习和考试的难度,让青年学生产生好胜心从而激发潜力。在教育心理学上,适度的压力和挑战来激励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这是有理论基础的。”

如何激发青年学生的潜力,让青年科学研究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挑战是中外校长共同给出的答案。“日本的青年科学研究者常常会考虑出国,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当走出国门与更优秀的科学研究者共事时,你会遇到更多的竞争,从而激发自己在学术的潜力。”大阪大学副校长河原源太说道。

“通过增加学习和考试的难度,让青年学生产生好胜心从而激发潜力。在教育心理学上,适度的压力和挑战来激励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这是有理论基础的。”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分析道,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难免自命不凡,通过从大一开始就布置有难度的课题,可以让青年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紧接着,她用消防水龙头的比喻来形容挑战带给学生的感受。

徐学敏教授侧了侧身,解释了为何要对基础科学保持好奇心,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应用到多处应用场景。她回忆道,“曾经我博士的室友学的正是人工智能基础科学,但是她当时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美国华尔街从事股票数据分析的相关工作。人工智能在当时看,似乎缺乏应用场景,但难道这就不重要了吗?”徐学敏教授总结道,“今天的基础科学,就是明天的应用科学。”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