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这场校园秋招释放出哪些新信号?
2020-10-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上海健康医学院2021届毕业生首场校园双选会今天在校内举行,这也是今年沪上高校中第一场面向卫生健康类人才的校级校园招聘会。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疫情防控逐步走向常态化后,对健康类人才的用人需求,正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

 细分专业市场需求量大 

此次校级双选会相比往年,更在“早、深、精”三个方面做足功课。此次前往招聘的用人单位包括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等。通过各学院对接长期就业合作单位,校企合作,正不断加强供需双方精准化的需求匹配。

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告诉记者,“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一直是学校等办学定位,同时坚持“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发展方向,因此,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截止2020年8月28日,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18%,这在全市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

黄钢介绍说,特别是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工程技术、医疗产品管理等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因今年疫情而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

这一观点也得到很多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士的认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介绍说,现在,临床工程师在各级医院就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随着设备仪器的更新换代,临床工程师的工作越来越重要。这绝不可能是一些在其他科室干不下去的人所能胜任的,医院也不能全部把问题‘打包’给厂家,医院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人才,而临床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出现,就很对医院的‘胃口’。”马昕说道。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院销售管理部副总经理杨霞说,作为一家央企,国药的2021届校招计划量不减反增,并且,比早些年的校招在专业上有了更大的拓展和延伸。

“比如,按照国家的管理规范,药品要做全程追溯,因此我们需要人才做信息化技术的搭建,同时对自动化的设备管理也有很大的人才需求,从而提高药品管理的效率。”因此,就国药而言,除了药学专业,现在的用人策略也会更多元,与健康管理相关的项目,亦需要更多的招兵买马。“营养、康复方面的人才,我们也十分需要。”杨霞说道。

 志愿者经历成不少学生新“王牌” 

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健康管理学院17级护理本科班的李梦伟,如今已经在沪上一家三甲医院实习。“现在正在做临床护士的岗位,已经轮转过的科室包括心外科、手术室、急诊,院外的精神卫生中心也轮转过一批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志愿者经历,正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求职路上另一张隐形“王牌”。

李梦伟今天是特地赶到学校参加招聘会的,“听说我们招聘会有很多岗位,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她说,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作为一个护理学生,想着要尽可能体现一点到自己的价值,她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一个医护和入党积极分子优先的志愿者活动,从事一些后方的基础保障工作。虽然工作很简单,但是人人都伸出一把手,疫情防控就会更快更准。

“后来,各界对志愿者赞誉有加,就连实习单位都有老师在知道我的一些志愿经历时都会肯定地点点头。”李梦伟说,如今,也有不少同学都以自己参加过进博会、志愿活动为荣,并且会认真地将这些经历写到自己的求职简历里。

来自17级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二班周心笛,目前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个检验科实习。“其实,核酸检测就是检验科在做的。今年战疫期间,医护人员舍身忘死的表现,也让我坚定了职业信念,以此为荣。”周心笛也参与过不少志愿活动。在疫情期间,她曾积极帮助学院做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微信推送,做好科普志愿工作。

对此,杨霞坦言,作为用人企业,选人的时候,肯定更喜欢那些做过志愿者的学生,因为在他们身上会看到更多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黄钢校长也深以为然。“我也做过院长、管过人力资源。就我而言,同样特别喜欢除了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外,富有社会爱心、敢于责任担当的学生。”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健康促进者,最关键的是人性、人情和仁爱,担当社会责任。正因此,学校搭建了“医+X”服务模块,使学生志愿者工作最大化地发挥人文素养培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