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论坛|野依良治:对化学的热爱源于10岁那年的一场讲座
2020-10-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

基础科学离市场很远?如何培养青年人对基础科学的热爱?在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接受记者采访,并回忆道他对化学基础研究的热爱源于10岁那年大师的讲座。此外,跨国界交流、跨学术交叉学习也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

 对化学的热爱源于10岁那年大师的讲座 

“对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而言,长远的抱负极其关键。”野依良治回忆道,“记得在我10岁的时候,我父亲曾带我参加一个会议,在会上有很多学者和专家发表演讲。其中谈到了尼龙材料的话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就可能会唤起对于基础科学的兴趣,这对于年轻人而言意义非凡。”野依良治补充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对年轻人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

“推动青年人研究基础科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增加国际合作和交流。比如日本科学家和西方科学家的思想角度不同,做科研的思考角度也会随之不同,通过和不同国家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野依良治在采访中数次强调,科学无国界。

 青年科学家要勇于挑战未知 

“青年科学家应该不断去挑战未知和难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热点技术。科研活动的自由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年轻学者的学术生涯。”谈及挑战未知,野依良治感触良多。他对化学的热衷绝对可以称得上“狂热”二字,实验中身受重伤毫不退缩,得名“不死鸟”。

“就拿化学而言,基础科学和很多其他学科有交叉有关联,我们应该做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事实上,很多科学都是以材料科学为基础的,和信息科学连接在一起,通过这类跨学科研究可以丰富青年研究者的知识面。虽然在最初涉及交叉学科时,青年科学家会遇到诸多未知和挑战。”野依良治顿了顿强调道,青年科学家要勇于面对未知和学术难题。

野依良治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与他勇于挑战未知密不可分。早在1966年,28岁的野依良治教授就提出了用化学方法合成手性分子的设想,并首次实现了使用手性分子催化剂实现合成手性物质的不对称合成设想,1980年,他与其合作者又发明了催化效率极高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技术。2001年,因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野依良治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