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天团”云聚上海时,上海专家向国际公布我国一项原创研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当全球顶尖科学家们云聚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时,他们却向国际发布了我国一项原创研究,其中两类人受益最大。
病灶较大无法马上进行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在术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化疗+放疗”新辅助治疗的基础上,是否有一种更优化的治疗“组合拳”,如何进一步提升这群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生存获益?
针对这一困扰业界多年的治疗难题,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历时2年,联合全国17家医院完成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给出了明确答案。此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30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在线发表,影响因子达到32.956分。
得了肠癌,患者最关心的就是“能手术吗?”“能保留肛门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说,早期直肠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相当于临床治愈。不过,非早期直肠癌患者就没那么幸运了,约80%的门诊初诊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期甚至晚期,一些局部进展期的肠癌患者由于病灶较大或者距离肛门较近,难以马上进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
针对这些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16年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了治疗方案,手术病理显示完全缓解率为8%。约1/3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
肿瘤医院章真教授、朱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自2012年起进行探索。他们的临床试验方案紧紧铆牢“基因表型”,也就是时下谈及最多的“肿瘤精准治疗”。
研究团队在回顾性分析时发现,足量应用伊立替康,且用药次数达4-5次的患者,疾病完全缓解率可增至近40%。“我们建议,未来临床过程中若要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退缩效果,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应尽可能让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达到周剂量标准且用药次数达到4次及以上。”章真教授说。
项目主要研究者朱骥教授表示,此项成果对于两类患者能够获得最大程度受益。第一类是首次就诊不能达到满意的肠癌根治切除的患者,通过本方案治疗后赢得可根治切除的机会,达到更好远期生存获益;第二类是首诊不能保肛,如有强烈的保肛意愿、肿瘤负荷不大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这样的治疗模式给患者一个肛门保留的机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