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诗词、吟唱戏曲,上海青少年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2020-11-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描写哪里的诗?“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的“霰”指什么?“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谁的诗句?这些诗词题即便是成人都未必能答出,但是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小选手们却能对答如流,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普及的硕果。这些孩子都是近年来上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普及推广行动的受益者。

“绿水青山”诗词大比拼

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和校园中华戏曲大赛颁奖典礼昨晚在嘉定区文化馆举行,共产生了两百位“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达人”和“百名校园戏曲之星”。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是市民文化节一个举办了多年的青少年赛事,今年以“绿水青山”为主题,所考的都是与山水有关的诗词文赋。

而小选手们之所以胸有成竹,与他们之前几个月接受的学者专家的专业普及有很大关系。新冠疫情的到来,让整个赛制都作了调整。嘉定图书馆馆长黄莺表示:“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大量引入了网络的力量,请来专家录制了知识讲座、诗词赏析的视频,还列出了阅读清单,让绿水青山、美好的事物及情感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上海市延安实验初级中学的杜映瑶告诉记者,“网上答题期间文学大咖们的视频教学,让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积淀的精华,字词的精炼,让我沉醉其中。有时候在家弹弹古筝,还会想想配首什么诗词,朗读给弟弟听,让他也体验古诗词韵律的魅力。”

“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是就诗词考诗词。很多参赛的孩子发现,比赛中赛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还有很多地理、历史知识。”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评委杨先国认为,所谓国学,早已进入一个大语文的时代。“我们的语文学习要确立大语文的概念,语文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地理、历史和哲学思想涵盖在里面。”所以,这次大赛出题,评委老师们向地理和历史作了延伸。杨先国告诉孩子们,语文学得好、作文写得好,绝对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阅读出来的,老师只是引进门,指方向。还有一本更大的书,就是大自然,他鼓励孩子们多走出门,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

未来的戏曲演员和戏迷在他们当中产生

相比青少年文化知识大赛,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校园中华戏曲大赛启动较晚,在疫情趋稳的今年5月才启动,但效率很高,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近150位戏曲小达人在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了大赛的决赛,最终评选出了“百名校园戏曲之星”。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市民文化节校园中华戏曲大赛,是上海权威的青少年戏曲艺术赛事。和往届赛事中京昆戏曲组占大头的情况不同的是,今年地方戏曲参赛人数持平首次与京昆戏曲组的参赛人数持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地方戏曲参赛人数不降反升,涉及的剧种也越来越丰富。

求知小学的贝伊勒虽然只有8岁,但已经学了4年沪剧。贝伊勒告诉记者,相比京剧和昆曲,沪剧感觉和自己所生活的上海距离更近一些,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在学习沪剧的过程中,贝伊勒不仅学会了说上海话,而且因为沪剧中有很多关于上海的近代史和革命史的作品,所以学习沪剧时也可以对城市的历史了解更深刻。

在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评委严庆谷看来,这些成绩与家长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是这些年戏曲在青年群体中推广取得的成果。如今这些当年的青少年成了父母,他们把自己对戏曲的喜爱传递给了孩子,帮助孩子们在戏曲的学习中坚持下来,戏曲艺术也就这么一代代地传下来。大赛评委,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伟民说,上海这几年在戏曲的传承上加大了力度,除了各剧团都开有针对青少年的戏曲培训班外,越来越多的专业戏曲工作者、名家亲临校园第一线进行戏曲教育培训导赏。各区也很重视,有的区成立了推进小组,有的把专家请进校园成为长期项目,成立名家工作室。这些举措让本已单薄的戏曲土壤重新丰厚起来。    

评委们普遍认为,大赛重在参与,孩子们未来也不一定需要成为专业演员,成为专业观众对戏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七宝明强第二小学10岁的朱文漪昆曲《扈家庄》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小年纪的她已参加了好几届青少年戏曲大赛,届届都取得了好成绩,而且不断在成熟。她未来准备做一个“高级票友”,“我要像张伯驹一样通晓音韵,与京昆前辈大师谈论古今;像张充和一样度曲百年,100岁还能‘长清短清’展妙龄少女神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