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窝蜂去做线上音乐会,这些音乐家疫情期间做了些啥?
2020-11-03 文体

陈默也&王之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一个健康的古典乐生态,必然是有人做“段誉”,以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招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古典,也有人做“扫地僧”,潜心修炼自己的内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月15日和22日,钢琴家陈默也、小提琴家王之炅将先后在上海大剧院奏响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这个系列的音乐会名字叫“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而他们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聊起来也跟“扫地僧”颇有几分相似。

大剧院有很多气势磅礴、编制宏大的音乐会,也有很多极为抓眼球的跨界演出,经常出现“爆款”。2018年诞生的“一个人的古典”,相比之下无疑是相对高冷、专业的,他们就是给高水平独奏家舞台,让他们演绎自己想演的高水平作品,跟相对“懂经”的观众,完成碰撞和相互的欣赏。这从它的雏形就能看出来——当年,大剧院邀请加拿大赫奈斯国际钢琴大赛最年轻金奖得主邹翔演奏利盖蒂钢琴练习曲全本,整场音乐会中上演现当代音乐极为少见,对于演奏者和观众而言都是挑战。

这次登台的两位音乐家,陈默也出生于北京,此次音乐会是他的上海大剧院首秀。27岁在悉尼国际钢琴比赛、辛辛那提国际钢琴比赛等国际赛事中获奖的陈默也,属于大器晚成型,近年来他签约环球音乐,并在德意志留声机(DG)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四种文化》。

王之炅则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上海大剧院的老朋友。她14岁时夺得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并与大师梅纽因合作,又在西贝柳斯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获奖。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幕时,15岁的王之炅登台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也是她的《梁祝》舞台首秀。

相同的是,两位名家都几乎是“扫地僧”的性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次将帮王之炅演奏合作钢琴部分的钢琴家王鲁,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在家减肥、养猫,还开了抖音账号,“做一些好玩的视频,有一百多万点击量”,此外,他还利用社交媒体,做了很多教育类的项目,包括做了一个网络比赛的点评。他认为“古典音乐现在的发展受限,如果再没有人好好推广,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变成自娱自乐”。王鲁的观点,但陈默也和王之炅都选择了另一条路。

王之炅告诉记者,疫情对有一些艺术家影响很大,甚至有人真的在生存边缘挣扎,“这跟你是不是顶级音乐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跟你从事的职业有关系,比如很好的四重奏团体,本来挣钱就不多,演出一取消,他们更加难了”,但她自己有教师的职业和工作,除了给系里的学生上网课,她不愿意去做线上的音乐会。“包括英国的平台,包括西安的那个华山上的音乐会,都曾找我,但我觉得音乐会一定要在一个正式地方、有一个正式的搭档、穿着正式的演出服,这样才有仪式感,才是音乐会的感觉。在家直播?那只是直播自己在家练琴的状态,没有意义。作为演奏家,我平时闲下来的时间不多,这段时间可以多找一些新的曲目看看练练,多想一想,整个音乐行业这样慢下来、沉静一下,也不全是坏事。”

陈默也也做了同样的选择:“这个时间,正好是给了我们一些机会,做平时一直想做,但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做的事,比如之前一直在准备各种音乐会,就没什么时间去学一些新的曲子,也没有时间去做一些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比如,我有试试看勃拉姆斯的曲目,我之前只弹他的协奏曲,独奏曲我基本上不怎么演。试的结果是可能还是再等那么一两年后再演,但是起码也是先学起来、试过了。疫情期间还在国外买了很多乐谱,虽然好多都经常给寄丢了。”

当然,两位音乐家也表示,这样的选择,仅仅是不同的选择,各种态度都值得尊重。“作为艺术家,应该主动去主导音乐的发展走向,把自己研究出来、觉得好的东西,呈现给观众,而不是去问他们喜欢什么。”王之炅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