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上海带来笑声的年轻人|抛一个段子“点醒”情感迷茫中的年轻人,他觉得这事儿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几天前,坐在台下看脱口秀演员表演的徐骥,还是有点紧张的。这是他们这个脱口秀场子的首演,观众多不多,包袱响不响,都直接关系到场子的口碑。听到满堂哄笑传来,徐骥终于如释重负。当然,这个生于1988年的青年导游也意识到,自己在脱口秀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
青年人都去哪儿了?
“你可以叫我James,熟悉了可以叫我徐导。”徐骥说。这个“徐导”是名副其实的。他在大学学的就是旅游专业,后来当了导游,境内游和出境游他都做,如鱼得水,收入也不错。不过和这个时代的很多青年人一样,徐骥也不安于现状。在带旅游团的过程中,他看很多青年人都为婚恋交友问题所困,于是在两年前,索性成立了一个线下交友平台。
不过很快,徐骥就发现一个问题,他很难找到合适的青年人到他那个交友平台。“青年人都去哪儿了啊?”这让徐骥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次他去看一场脱口秀,只见台下黑压压一片青年人,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青年人都在脱口秀的场子里交着朋友啊!于是徐骥开始有意识地与一些脱口秀团体合作,为自己的交友平台“导流”。
所以,与史炎这帮凭一腔热血扎进脱口秀圈子的人不同,徐骥涉足脱口秀的目的性很强。但是这显然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脱口秀人。徐骥说,因为要“导流”,那么脱口秀的内容就必须要说一些婚恋交友方面的事,不仅要说,而且要说得有趣深刻,让人在欢笑中思考。
可是现在上海的脱口秀演员普遍都很年轻,自己还没想明白婚恋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说婚恋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而拥有第一手资料、又能说会道的徐骥,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个内容提供者的角色。
“其实,婚恋交友最适合说成脱口秀,因为吐口秀的主要观众是青年人,而婚恋交友又是当下青年人最关注的话题。”在徐骥眼里,脱口秀不仅仅是搞笑的,还要是给人启发、要“点醒”迷茫中的青年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脱口秀有时候需要讽刺。
有一个段子就是他在自己的交友平台上看到的。说的是一男一女第一次见面,女生腼腆,男生却“直男”上身,单刀直入,一上来就问女孩是否会相夫教子,场面一度有点尴尬,交友自然就无法继续了。
“这个段子让很多直男陷入反思,有的男生说自己笑了之后发现这不就是在说自己嘛。”徐骥说,脱口秀就应该直面现实,把问题点出来,让大家在笑声中产生思考。
演艺新空间给了脱口秀更多空间
在脱口秀圈子里有两种看法,一种像史炎那样,认为脱口秀演员必须是自编自说,这样才可以完美地诠释内容。但在徐骥看来,只要内容来自于生活,是真实而有趣的,把段子提供给演员,再让他们加工提高进行呈现,脱口秀依然可以很精彩。
所以现在徐骥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团队青年演员的磨合上。他会定期将自己平时在交友平台上关注的问题,发现的那些好笑却耐人寻味的料提供给演员们,然后跟他们商量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去进行呈现。徐骥将这种方式称为“方向性内容创作”。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头脑风暴”最后讨论出来的内容,呈现效果不错。徐骥常常在场子里碰到一些观众,听了他们的段子后有感而发,非要拉着他诉说自己的情感困扰。而这些困扰又启发了徐骥开始新的创作。脱口秀能做到这个份上,徐骥也很满足了。
在他看来,脱口秀的发展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就是内容,说什么和怎么说,直接决定了一台脱口秀能不能持续发展。一个就是演出场地,再好的脱口秀也必须在合适的舞台上呈现,可是那些正规剧场租金太高,除了王自健、李诞这样的大咖可以赚回成本,一般脱口秀团体根本承受不起。所以现在上海的优秀脱口秀演员尽管很多,但是他们面临无地可演的窘境,没演出就没收入,就只能做业余演员,这对脱口秀艺术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就在上周五,徐骥和他合作的乐合喜剧脱口秀团队在九江路上的腾飞元创大厦开始了驻场演出,每周五演一场。这是一个隐身于商务楼里的空间,最近刚刚成为上海的“演艺新空间”,有了这个身份,徐骥和团队的演出就可以获得一定扶持。而在他看来,各种“演艺新空间”的设立,为脱口秀这样的青年人的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使得上海的脱口秀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 对话 ==
记者:你是怎么接触到脱口秀的?
徐骥:我当导游带旅游团的时候会去看一些脱口秀。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也希望能在国内看到一些脱口秀演出。我就觉得脱口秀其实受众面很广。当然也有利于我们的交友平台的建设,所以就涉足了脱口秀行业。为了吸引青年人,我们合作的场地都是位于市中心,在陆家嘴和人民广场我们都演出过。
记者:脱口秀是如何做到给交友平台“导流”的?
徐骥:每次演出结束之后,我们都会问那些青年观众是否愿意加入我们的交友平台,成为会员。而事实上,很多观众看了我们提供内容的脱口秀后,对婚恋交友充满了兴趣,他们大多很乐意继续享受我们的服务。
记者:什么是“方向性内容创作”?
徐骥:针对特定的脱口秀人群,为他们定制脱口秀的内容。这要求内容提供者必须十分熟悉那一人群,熟悉他们的生活,同时有善于捕捉生活亮点的能力。我们的脱口秀就是在尝试走这样的道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